念奴娇 追和龚蘅圃喜予移家白门之作

昔年浮宅,向金陵曾住,莫愁湖口。
最是钟山黄紫色,未遣蓬窗辜负。
上岸牵舟,傍桥作屋,儿女同鱼罶。
殷勤公子,笑馈莺边春酒。
更将画舸相迎,秦淮人至,新曲歌红藕。
正值灯船箫鼓起,廿四航间如昼。
彻夜游欢,天明忽隔,庾岭梅花口。
相思长在,汝南无数烟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念奴娇·追和龚蘅圃喜予移家白门之作》赏析

在文学的世界里,屈大均的《念奴娇·追和龚蘅圃喜予移家白门之作》如同一幅生动的画卷,展现了清代诗人的情感与思考。这首诗不仅是对友人喜悦心情的回应,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与共鸣。

诗中“昔年浮宅,向金陵曾住,莫愁湖口。”这几句,不仅勾勒出了诗人曾经的居所,也透露出他对故乡的深深眷恋。金陵,作为中国的古都之一,承载了太多的文化记忆与历史情感,而作者在此地居住过,自然对这些记忆有了更为深刻的体会。这种情感的流露,让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与这片土地之间独特的联系。

诗的后半部分“最是钟山黄紫色,未许人间别样红。”表达了对自然的赞美以及对时间流转的感慨。通过对钟山(今紫金山)的描绘,诗人不仅表达了对自然美的热爱,还隐含着对生命无常、时光易逝的哲思。这种深沉的感慨,使得这首诗不仅是对个人生活的记录,更是对人生哲理的一种探索。

在阅读《念奴娇·追和龚蘅圃喜予移家白门之作》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将个人的生活环境与社会背景相结合,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的风貌以及文人的生活态度。这不仅是对过往历史的回顾,更是对未来的展望。

屈大均的《念奴娇·追和龚蘅圃喜予移家白门之作》以其深邃的内涵和精湛的艺术表现力,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解读,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诗人的情感世界,以及那个时代的文化氛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