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 · 第十三章

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尽。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译文

孔子说:“道离人不远的。如果有人实行道却故作高深,使道远离人们,那就不可以实行道了。”“《诗经》说:’砍削斧柄,砍削斧柄,斧柄的式样就在眼前。’握着斧柄砍削木材制的斧柄,应该说不会有什么差异,但如果你斜眼一看,还是会发现差异很大。所以,君子总是根据不同人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办法治理,只要他能改正错误实行道就行。”“一个人做到忠恕,离道也就不远了。什么叫忠恕呢?自己不愿意做的事,也不要施加给别人。”“君子的道有四项,我孔丘连其中的一项也没有能够做到:作为一个儿子应该对父亲做到的,我没有能够做到;作为一个臣民应该对君王做到的,我没能做到;作为一个弟弟应该对哥哥做到的,我没能做到;作为一个朋友应该做到的,我没能做到。平常的德行努力实践,平常的言谈尽量谨慎。德行的实践有不足的地方,不敢不勉励自己努力;言谈却不敢放肆而无所顾忌。说话顾到能否做到,行为也要顾到所说的话,这样的君子怎么会不忠厚诚实呢?”

介绍

《中庸 · 第十三章》是一篇讨论儒家人性修养的重要篇章。下面将详细介绍《中庸》及其第十三章的相关内容:

  1. 作品概述
  • 作者简介:据传,该篇最初由孔子的孙子子思所作,是《礼记》中的一部分,后来经过北宋的程颢和程颐两位儒学大师的推崇,以及南宋著名学者朱熹所作的《中庸集注》,使得《中庸》成为儒家学说的经典论著。这一著作被后世广泛传诵,对我国传统文化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内容主题:《中庸》主要探讨了儒家关于人性修养的观点、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以及教育原则等。它不仅体现了儒家学派的政治理念,也反映了其伦理道德和人文关怀的思想,是儒家学说中的核心文献之一。
  • 地位影响:《中庸》作为儒家“四书”之一的组成部分,在古代有着极高的地位。它集中反映了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和教育原则等,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也是中国哲学文化宝库中的一块瑰宝。
  1. 核心观点
  • 性善论与中庸之道:书中强调“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即人的本性是善良的,而通过遵循中庸之道,可以实现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秩序的和谐。这一观点强调了个体与社会的和谐关系,提倡通过内在的修养来达到外在的和谐。
  •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书中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本路径,认为个人的修养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基础。通过对个人品德的修养,进而影响到家庭,再到国家,最终实现天下的和平与安定。
  1. 实践意义
  • 教育指导:在教育领域,《中庸》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和实践指导,帮助学生理解儒家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 人生指导:《中庸》中关于修身养性的论述,为人们提供了面对生活挑战时的自我调整策略,教导人们在复杂多变的人生道路上如何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坚定。

《中庸》不仅是儒家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其深邃的智慧和博大的胸怀,至今仍对人们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