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尽。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
孔子说:“道不远人。人的为道而远离了别人,不可以称为道。”“《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拿斧头砍树的斧子,它的法度并不远。’拿着斧头砍斧头,斜着眼看,还以为很远。因此,君子以人治人。改了就停止。”“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尽。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
诗句解析:
- 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孔子说:“道不远离普通人。如果人们为了追求道却疏远他人,那么这种道是不能称道的。”
- 《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 《诗经》说:“砍木时用斧头砍斧头,其实法度并不远。”
- 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手持斧头的木把,斜着眼看它,仍然觉得太远。所以君子以人治人,改正错误后就停止了。
- 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忠诚和宽恕违反道德的道路并不遥远,对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也不要强加于人。
- 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君子的道德有四种境界我还没有达到其中之一。
- 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对于子女侍奉父母,臣下侍奉国君,弟弟侍奉兄长,朋友先施恩惠于人,我都未能做到。
- 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尽。庸德的实践,庸言的谨慎;有所不足,不敢不努力;有余,不敢全部用完。
- 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言和行动相顾,行动和言论相顾,君子怎能不真诚地行事呢?
译文:
孔子说:“道不远离普通人。如果人们为了追求道却疏远他人,那么这种道是不能称道的。”《诗经》说:“砍木时用斧头砍斧头,其实法度并不远。”持斧头的木把,斜着眼看它,仍然觉得太远。所以君子以人治人,改正错误后就停止了。忠诚和宽恕违反道德的道路并不遥远,对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也不要强加于人。君子的道德有四种境界我还没有达到其中之一。对于子女侍奉父母,臣下侍奉国君,弟弟侍奉兄长,朋友先施恩惠于人,我都未能做到。庸德的实践,庸言的谨慎;有所不足,不敢不努力;有余,不敢全部用完。言和行动相顾,行动和言论相顾,君子怎能不真诚地行事呢?
赏析:
此诗是《中庸》第十三章,主要讲述了道德修养和人际交往的道理。首先,孔子强调道德的重要性,指出道德并不远离普通人,而是需要人们去追求和践行。接着,引用《诗经》中的句子来说明,虽然外在的形式和工具(如斧头)看起来很近,但真正要掌握其内在的本质(如法度)却是遥远的。这表明了真正的道德修养需要深入内心和实践,而非仅仅依靠外在的形式和工具。
文章提到了四种不同的德行境界——忠诚、宽恕、谦卑、诚实——这些都是君子应具备的品质。同时,也指出了在人际交往中,应当如何处理与他人的关系,如何做到仁爱、宽容和真诚等道德要求。这些内容都体现了孔子的儒家思想,即通过个人修养来实现社会和谐与道德提升。
文章通过“君子”这一角色来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和普遍性。君子应当言行一致,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为来影响和带动周围的人,共同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这种观点体现了儒家的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此诗通过对道德、人际关系、修身养性等方面内容的阐述,展现了孔子关于道德修养和人际关系的重要观点。它不仅是古代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现代人提供了宝贵的道德启示和人生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