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恭人挽诗 其五

余妻曰华姜,聪明亦如子。
寻尔向黄垆,揽袪啼不止。
妾父亦将军,与卿皇舅似。
腐肉何馨香,忠魂在箕尾。
与卿诉天帝,请剑诛封豕。
生未复家雠,死当雪国耻。
在古有娥亲,在今惟伯姊。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陈恭人挽诗 其五》是明代诗人屈大均的作品。以下内容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背景:屈大均,号翁山,广东番禺人,是明末清初著名的学者、文学家和思想家。他不仅是岭南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还对清代的科举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一位多才多艺的学者,屈大均的诗歌常常体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文学作品不仅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同时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文人的生活态度。

  2. 诗歌原文:《陈恭人挽诗 其五》原文如下:“寻尔向黄垆,揽袪啼不止。”此句展现了诗人对于逝去亲人无尽的哀悼之情。黄垆指的是古代帝王下葬时所用的木制的车辇,此处用以比喻逝者的安息之地。而“揽袪”则是指抚胸的动作,表达了诗人对于失去亲人的悲痛和不舍。这一句简洁而深刻,通过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了一幅感人至深的离别场景。

  3. 诗歌意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挽诗是表达哀思和怀念的重要文体。屈大均的《陈恭人挽诗》通过具体的场景描写和深情的诗句,传达了对亡者的深切悼念之情。这种情感的抒发不仅体现了诗人的个人修养和情操,也展现了他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

  4. 文学价值: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挽诗作为一种悼亡诗体,以其深刻的情感表达和精湛的艺术手法著称。屈大均的《陈恭人挽诗》便是这一体裁中的佳作,它不仅在形式上遵循了传统的挽诗规范,更在内容上蕴含了丰富的情感与哲理。通过对逝者生前事迹的缅怀以及对生者情感的抒发,这首诗成功地达到了触动人心的效果。

  5. 社会影响:屈大均的《陈恭人挽诗》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后来的文人墨客在撰写挽诗时,往往会受到屈大均作品风格的启发或借鉴。可以说,屈大均的这部作品是中华文化瑰宝之一,它的艺术成就和情感深度至今仍被读者津津乐道。

《陈恭人挽诗 其五》不仅仅是一首表达哀思的挽诗,更是一篇充满情感与哲思的文化艺术品。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欣赏,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情感表达方式以及文人墨客的精神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