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恭人挽诗 其四

丈夫为干将,妇人为莫邪。
雌雄中道别,何以报王家。
妾身久婴疾,针药难屡加。
彩镜失鸾影,朱颜凋蕣华。
阴啸召君魂,阳呼召君魄。
冉冉去何之,黄泉遂永隔。
恸哭摧心肝,独生亦何益。
皇天忌燕婉,佳人殊不惜。
死为苟奉倩,从子归窀穸。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陈恭人挽诗 其四》是清朝诗人屈大均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比喻和深情的笔触,描绘了一位妻子在丈夫去世后的痛苦与无奈。下面将对这首诗的内容、艺术特色以及文化背景等方面进行详细的介绍:

  1. 内容解读
  • 丈夫为干将,妇人为莫邪:这里的“干将”是古代一种著名的剑,而“莫邪”则是另一种宝剑,两者皆以锋利著称。这一比喻形象地表达了夫妻间的亲密与互补关系。
  • 雌雄中道别,何以报王家:“雌雄”可能指的是阴阳,意味着无论男女,都面临着生离死别的境遇。这反映出诗人对生死离别的深刻感悟。
  • 妾身久婴疾,针药难屡加:妻子长期患病,尽管尝试各种医治方式,但病情依然恶化,反映了疾病对人的无情压迫。
  • 彩镜失鸾影,朱颜凋蕣华:这里用“彩镜失鸾影”形容美貌的消逝,而“朱颜凋蕣华”则进一步描绘了容颜衰老的过程。
  • 阴啸召君魂,阳呼召君魄:阴阳二气相互呼唤,象征着生死之间的界限模糊。
  • 冉冉去何之,黄泉遂永隔:妻子默默地离去,永远与世隔绝,表达了对逝者的深深哀悼。
  • 恸哭摧心肝,独生亦何益:悲痛至深以至于心灵受到重创,即使独自生存也感到无意义。
  1. 艺术特色
  • 比喻手法:《陈恭人挽诗 其四》中的许多诗句都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如“干将”“莫邪”,使得整个诗歌充满了力量感和美感。
  • 情感深沉:诗人的情感表达非常深沉真挚,无论是对丈夫的怀念还是对亡妻的哀伤,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 语言精炼:整首诗的语言简练,每一句都有其特定的意象和情感指向,读来令人回味无穷。
  1. 文化背景
  • 时代背景:这首诗创作于清代中叶,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政治腐败的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通过诗歌表达了对生命无常和人生苦短的感慨。
  • 家族观念:中国古代非常重视家族观念,诗中提到的“何以报王家”暗示了妻子对于丈夫家族的忠诚和责任。
  • 女性地位: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女性往往没有独立的地位和发言权,这首诗通过妻子的视角反映了当时女性的困境和悲哀。
  1. 历史影响
  • 文学价值:《陈恭人挽诗 其四》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被视为屈大均诗歌的代表作品之一。
  • 后世评价:历代学者对这首诗的评价颇高,认为它不仅在形式上严谨,而且在内容上也富有深度。
  1. 启示意义
  • 珍惜当下:通过对妻子的悼念,诗人表达了对生命流逝的敏感和对亲情的珍视。这对现代人来说,是一种提醒,要珍惜与亲人相处的每一刻。
  • 情感共鸣:这首诗触动了许多读者的情感,尤其是对于那些经历过丧亲之痛的人们来说,他们能够从中找到共鸣和慰藉。

《陈恭人挽诗·其四》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份对生命、爱情和死亡的深刻思考。通过阅读这首诗,人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庭观念、道德伦理以及个人情感的复杂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