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寿山 其八

十道穿桥水,千林拂殿枝。
飞腾神马在,兴废石人知。
盗火烧香峪,妖云压玉墀。
边墙虚内外,无计护罘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天寿山 其八》是清代屈大均的作品,全文仅有230个字,却生动展现了天寿山的地理、气候及生物特征,且巧妙地融入了天寿山的历史背景和传说。下面是对这首作品的介绍:

  1. 作者介绍
  • 屈大均生平:屈大均(1630年—1696年),字翁山,广东番禺人,明末清初著名文人、思想家。他的诗作在清代有重要影响,与陈维崧、宋征壁并称为“岭南三大家”。
  • 文学成就:屈大均以其独特的文风和深刻的思想内容而著称,尤其擅长写景抒情。他的作品多以历史典故为背景,融合个人感悟,展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魅力。
  1. 诗歌原文
  • 开篇描述:十道穿桥水,千林拂殿枝。这两句通过简洁的语言描绘了天寿山的自然景观,形象生动,让人仿佛置身其间。
  • 历史背景:文中提到的“十三陵落葬”,反映了天寿山在历史上的地位和重要性,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于历史的尊重和传承。
  • 结尾感慨:“边墙虚内外,无计护罘罳。”这句表达了诗人对于天寿山现状的无奈和忧虑,也反映了他对自然与人类活动关系的深刻思考。
  1. 诗歌特色
  • 精炼语言:虽然篇幅不长,但每一句都充满了力量,寥寥数语间展现了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哲理。
  • 情感真挚: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以及对文化遗产的珍视,情感真挚,引人共鸣。
  1. 文化价值
  • 历史记载:通过对天寿山及其传说的描写,诗人为我们保留了珍贵的历史资料,对于研究地方史具有重要的价值。
  • 美学鉴赏:诗中的描绘具有很强的画面感,能够激发读者的审美情趣,提升文化素养。
  1. 社会影响
  • 文人雅集:屈大均的这首诗不仅是文学上的佳作,也是文人雅集中的谈资,体现了其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 民间传唱:许多年后,这首诗仍然被人们传唱,成为民间口头文学的一部分,显示了其跨越时代的生命力。
  1. 现代意义
  • 环境保护:天寿山作为自然遗产,提醒现代人要保护自然环境,珍惜自然资源,这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历史文化教育:通过这首诗的学习,可以加深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天寿山 其八》不仅展示了屈大均高超的文学造诣,也传达了对自然和传统的敬畏之情。这首诗不仅是文学作品,更是一份珍贵的历史文献,值得后人细细品味和深入研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