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京述哀 其三

无端招抚策,群盗藐王师。
一自潼关失,频令紫极移。
至尊催战急,司马督兵迟。
可惜舆尸拙,三军食尽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燕京述哀·其三》是清代屈大均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反映了当时政治局势的紧张和战乱带来的沉重打击,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诗人表达了对国家前途的担忧以及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的深刻同情。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诗歌原文
  • 无端招抚策,群盗藐王师。一自潼关失,频令紫极移。至尊催战急,司马督兵迟。可惜舆尸拙,三军食尽时。
  1. 诗歌鉴赏
  • 主题表达:诗中“无端招抚策”和“群盗藐王师”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决策失误的批评,以及对群盗轻视朝廷军队的态度。而“一自潼关失”,“频令紫极移”等句子则揭示了战事频繁、国家动荡的局面。
  • 情感抒发:诗人通过描述战事的残酷和士兵的困境,展示了战争带给人民的深重灾难,如“可惜舆尸拙”,“三军食尽时”。这些描述使读者能感受到战争的惨烈以及人民生活的艰辛。
  • 历史背景:诗中的“一自潼关失,频令紫极移”指的是明朝末年的一系列战争,潼关失守后,清军多次入关,导致朝廷动荡不安。
  1. 艺术手法
  • 对比与讽刺: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军事状况进行对比,诗人表达了对现状的不满和对未来的忧虑。同时,通过讽刺那些无能的将领和盲目追求战功的行为,诗人表达了对国家未来的深深忧虑。
  • 象征与暗喻:诗中的“紫极移”象征了国家政权的不稳定,而“舆尸拙”则暗示着战争中的失败和牺牲者的形象。这些象征和暗喻使得诗歌在传达直接信息的同时,也增添了文学的深度和内涵。
  1. 文化影响
  • 思想内容:《燕京述哀·其三》反映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体现了他关心国家命运和民族未来的情怀。这种思想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激发了人们对国家未来命运的思考。
  • 艺术成就:这首诗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成就,特别是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技巧,使其成为清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燕京述哀·其三》不仅是一首描写战争与人民痛苦的诗,也是诗人忧国忧民情怀的真实写照。它以其深刻的历史背景、丰富的情感表达和精湛的艺术技巧,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佳作,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