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使黄巾乱,乾坤满战尘。
寇雠原赤子,将帅半清人。
抚字无良策,诛求损至仁。
君王频罪己,钟鼓不遑陈。
燕京述哀 其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燕京述哀·其二》是清代文人屈大均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通过描绘战乱后的荒凉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动荡、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以及对清王朝统治者无能和残暴的批评。
《燕京述哀·其二》中,屈大均通过对“谁使黄巾乱”的疑问,揭示了社会动乱的根源,即“寇仇原赤子,将帅半清人”,表达了对于无辜平民遭受战乱之苦的同情。诗人在描述战后社会的荒凉与破败时使用了“乾坤满战尘”、“君王频罪己,钟鼓不遑陈”,这些句子不仅形象地勾勒出了战争带来的灾难,还深刻反映了当时朝廷的无力与腐败。
在诗歌中,屈大均通过“抚字无良策,诛求损至仁”等句表达了自己对统治者的不满与批评。他认为清王朝的统治者们未能采取有效策略来安抚民生,反而加重了百姓的苦难,这种政治上的无能和对民众的伤害使得诗人感到深深的痛心。此外,诗中提及的“无端招抚策,群盗藐王师”,“一自潼关失,频令紫极移”,进一步揭示了清政府在处理民族冲突时的软弱与错误政策,以及由此带来的连锁反应。
《燕京述哀·其二》不仅仅是一首诗,它更是一种历史文献,记录了一个时代的动荡和社会的真实状态。通过这首诗,可以窥见明末清初的社会风貌,感受到那个时代的苍凉与悲壮。作为后人,我们应当深入理解这首诗中所蕴含的历史信息,从中汲取历史的教训,反思过去的错误,从而更好地面对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