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乘起黄埃,终风终且霾。
云从沧海上,雨自泰山来。
村酒春前酿,障泥渡后开。
东行分霢霂,愧乏济时材。
齐州道中遇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齐州道中遇雨》是明代诗人毛奇龄所创作的五言律诗。《齐州道中遇雨》是毛奇龄在明末清初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通过简洁的笔触描绘了旅途中的风雨景象,并表达了作者面对困难时的从容不迫和旷达胸怀。
从诗歌本身的内容来看,首句“千乘起黄埃,终风终且霾”描写了路途中尘土飞扬、天气阴暗的景象,暗示着旅途的艰难与不顺。接着,“云从沧海上,雨自泰山来”则通过自然现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心境的开阔。“村酒春前酿,障泥渡后开”两句,诗人不仅描述了当地的风俗民情,还展现了自己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体现了他对简朴生活的满足和享受。然而,“东行分霢霂,愧乏济时材”表明尽管诗人内心豁达,但仍不免有一丝自省,认为自己未能完全达到济世之才的期待。
在诗歌的艺术风格方面,毛奇龄的这首作品具有鲜明的个人色彩。他的诗歌语言简练有力,善于运用对比手法,使整首诗呈现出一种朴素而不失深意的艺术效果。如“云从沧海上,雨自泰山来”,用大海与天空的广阔来形容自然景观的壮阔,而“东行分霡霂”则以细雨象征人生的无常,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对世事变迁的深刻理解和接纳。
毛奇龄的《齐州道中遇雨》不仅是一首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更是一部充满哲理和人生感悟的佳作。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情感世界和生活哲学,以及他对于自然和社会的独特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