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青原十三首 其十

药地留残荚,松坛望落晖。
百年曾未遂,千里竟来归。
江竹扶行屐,天花绣衲衣。
何时开白社,得与远公依。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游青原十三首·其十》是一首明代诗人毛奇龄所创作的五言绝句。在这首诗中,“江竹扶行屐”,描绘了一种行走在自然之中的意境,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态度。下面对这首古诗进一步进行解读:

  1. 诗歌原文
    药地留残荚,松坛望落晖。
    百年曾未遂,千里竟来归。
    江竹扶行屐,天花绣衲衣。
    何时开白社,得与远公依。

  2. 诗意解析

  • “药地留残荚”:这里指的是药物种植在药地里,药地周围长满了成熟的荚果,象征着生命力和希望。
  • “松坛望落晖”:诗人站在松树下观望夕阳,松树常被视为坚韧和永恒的象征,落晖则代表着时间的流逝和美好事物的结束。
  • “百年曾未遂”:表达了一种遗憾或未能实现的愿望,暗示了人生无常和追求理想的艰难。
  • “千里竟来归”:虽然路途遥远却依然归来,反映了诗人对于理想和追求的执着。
  • “江竹扶行屐”:江边的竹子为行人提供了支撑和庇护,象征了自然给予的庇护和帮助。
  • “天花绣衲衣”:天上的花如锦绣般绚丽多彩,而衲衣则是僧人的服饰,两者结合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 “何时开白社,得与远公依”:询问什么时候才能像远公(即慧远禅师)一样脱离尘世的纷扰,寻求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1. 主题思想
  • 此诗通过描写自然景观与人物活动,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和对自然的赞美。
  • 同时,诗人也借此抒发了自己的人生态度和哲学思考,展现了他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理想境界。这种追求反映了当时文人对于个人修养和心灵净化的关注,以及对超越物质追求的精神追求的高度赞赏。
  1. 艺术手法
  • 意象运用:诗歌中的意象丰富多元,如“落晖”、“松坛”等都极具画面感,能够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 语言风格:诗歌采用了简洁有力的语言,既有古典文学的韵味,又不乏现代的美感。
  • 情感表达:诗人通过对大自然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
  • 结构布局:全诗结构紧凑,起承转合分明,层次清晰,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智慧的启迪。

《游青原十三首·其十》不仅展现了作者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思想内涵,也为人们提供了一次深入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诗歌的机会。通过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好地体会到古人对于自然之美的追求和对于人生哲学的思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