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地留残荚,松坛望落晖。
百年曾未遂,千里竟来归。
江竹扶行屐,天花绣衲衣。
何时开白社,得与远公依。

【注释】

药地:即药山。残荚:指药草。松坛:指僧人坐的石坛。落晖:夕阳西下,天边渐暗。曾未遂:未曾实现的愿望。千里:形容距离之遥远。白社:佛教徒称僧众聚会的地方,又称“白社”。远公:指慧远禅师(334-416),东晋僧人,创立庐山东林寺。依:依靠。

【赏析】

《游青原十三首》,这是一首记游诗,写诗人游览药山时触景生情的感受。诗中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名利的闲适心境,表现了对佛家的虔诚信仰和向往。

一、二句是诗人在药山游览时的所见。前两句写的是药山的景物。“药地留残荚”一句,以残荚喻指药草,意谓药山虽处荒凉偏僻之处,但有药草生长,说明此地环境清幽,空气清新,有利于养生延年。后一句“松坛望落晖”,则是指诗人登上药山后,站在松树林中的高台上,遥望着落日余晖映照下的山谷,景色宜人,令人流连忘返。

三、四句写诗人对过往经历的回忆。前一句“百年曾未遂”,诗人感慨自己一生未能达成心愿,未能实现人生的理想;后一句“千里竟来归”,则表明诗人虽然身处异地,但内心依然渴望回归故乡。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眷恋之情和对理想追求的执着精神。

五、六句写诗人在药山游览过程中的感受。“江竹扶行屐”,意谓诗人走在蜿蜒曲折的小溪旁,一边欣赏着美丽的风景,一边欣赏着翠绿的竹子摇曳生姿。“天花绣衲衣”,则是指诗人穿着朴素的衲衣,如同天上的花一样绚丽多彩。这两句既描绘了诗人赏心悦目的画面,又表现出了他内心的宁静与愉悦。

七、八句写诗人对未来的期盼。“何时开白社,得与远公依”,诗人期望有一天能够加入佛家僧侣群体,与远公禅师一起修行,共同追求精神上的解脱与超越。

这首诗整体上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美景的热爱、对生活琐事的淡然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描绘药山的自然风光和游览过程中的感受,诗人展现了自己的闲适心境和对佛家教义的虔诚信仰。同时,诗人也表达了自己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以及对理想追求的执着精神,使整首诗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个人情感色彩。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