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寻贝多树,扶杖过嵩山。
碧草自开落,白云空往还。
西江优圣域,东渡敞禅关。
渺渺幽栖境,高风未可攀。

【注释】曾寻贝多树:曾经寻找过贝多树。贝多树,一种佛教的圣树。扶杖:手拄着拐杖。嵩山:五岳中嵩山最高,在今河南省登封县西北。自开落:自然地开放又凋落。白云:指白云寺。优圣域:优游于圣域。敞禅关:开敞禅房。幽栖境:幽静栖息的境界。高风:清高超迈的风范,指隐士的高尚情操。未可攀:不可企及。

【赏析】

《游青原十三首》是唐代文学家韩愈所作的组诗。此为第九首。

“曾寻贝多树,扶杖过嵩山。”这是说诗人曾去寻访贝多树,拄着手杖走过了嵩山。贝多树,即柏树,古代印度传说中佛陀出家前曾在菩提树下修行,后来成为佛教圣地的象征。《晋书•王羲之传》:羲之尝与谢安、孙兴宗等泛海至天姥山,临海阻风,住临海亭。时谢安昏昏欲睡,因命羲之、孙兴宗各作一诗,兴宗诗成,谢后取视,都不称意,便取羲之诗掷于地,看其文辞甚美,因问:何处得此?孙曰:此是张地方上使君诗耳。谢笑而不答,语遂止。谢还东,王亦归。此句写诗人寻访贝多树的情景。

“碧草自开落,白云空往还。”碧草,指春天的草地。诗人拄杖经过嵩山,见到春草自生自长,又自生自落,而白云则飘然而来,飞逝而去,不沾尘埃。这两句话写出了嵩山四季的变化,以及云霞的变幻无常。

“西江优圣域,东渡敞禅关。”“西江”,指西江寺;“东渡”,指东渡寺。优圣域,指优游圣人之域;“禅关”,指开敞的佛门。这两句写诗人从西江寺到东渡寺,一路上见景生情,感慨万千。

“渺渺幽栖境,高风未可攀。”渺渺,指深远的样子;幽栖境,指隐士所居住的寂静的环境。这句诗意思是诗人所见的幽栖境界很深远,难以攀登。

此诗描写了诗人寻访贝多树和白云寺的经过,表达了他游历名胜古迹时的欣喜之情。全诗语言质朴,意境优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