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游青原七首 其四

共发清钟晓,还寻众壑深。
欹流缘岸仄,初日隔山阴。
衔木天边鸟,飞云石上心。
前冈不可度,歇马在长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同侯亭、寿泉重游青原山·其四》是一首由清代诗人刘绎创作的古诗。这首诗以其深沉的吊古之情和对历史的反思,展示了诗人对文化遗产的敬仰以及对自然与文化的和谐共存的向往。下面将深入探讨这首诗:

  1. 诗歌背景:诗作的创作背景是在诗人主讲阳明书院之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居住和生活体验,他再次回到青原山,重游祖堂,并在这次重游中感慨万端。

  2. 艺术特色:诗中通过对青原山的描写,传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深深眷恋。通过摩挲断碣画廊,墨宝镇山等意象的描绘,展现了一幅历尽沧桑但仍屹立不倒的文化景观图。同时,诗人也表达了对忠魂归国的哀思,以及对于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3. 主题思想:诗的主题在于表达对过往历史的深刻思考,以及对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通过吊古和怀旧的情感表达,诗人呼吁人们珍视并保护这些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以期它们能够在未来的岁月里得以延续。

  4. 情感寄托:诗中的情感表达丰富而细腻。诗人通过对青原山的描绘,寄托了自己对过往生活的怀念以及对现实的感慨。这种情感的表达使得诗歌不仅仅是对一个地方的描述,更是对一种生活态度和价值观的体现。

  5. 文化价值:此诗作为清初文人作品中的代表作之一,不仅在文学上有着重要地位,同时也是研究清代文化和文学史不可或缺的文献资料。它的出现,为后人提供了深入了解清代社会文化和审美情趣的重要窗口。

《重游青原七首 其四》是一首充满深意的文学作品,它不仅反映了清代的文化背景和诗人的情感世界,还体现了作者对于传统文化价值的深刻理解和尊重。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不仅能更深入地理解清代的文化氛围,也能从中汲取到对历史和文化传承的重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