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游青原七首 其三

策杖逾前涧,携餐上晚亭。
园葵披露碧,山木拥潭青。
怖鸽飞珠塔,归龙绕镜屏。
钓台相望起,浑欲渡沧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重游青原七首其三》为清末民国年间著名文学家毛奇龄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诗。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与诗作背景
  • 毛奇龄:明末清初文学家,曾任吉安青原、鹭洲书院主讲。他的诗作多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和文人的忧国忧民之情。
  • 创作时间:具体创作年份不详,诗作中透露出对故乡青原的深厚情感。
  1. 诗作原文
    策杖逾前涧,携餐上晚亭。园葵披露碧,山木拥潭青。怖鸽飞珠塔,归龙绕镜屏。钓台相望起,浑欲渡沧溟。

  2. 诗歌解析

  • 策杖逾前涧:诗人手持拐杖走过前面的小溪。“策杖”是一种文士行走时的装备,象征着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与向往。而“逾前涧”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亲近和探索。
  • 携餐上晚亭:诗人携带着食物登上了晚亭。这里的“上晚亭”可能是诗人在某个特定的地方休息或观赏风景。
  • 园葵披露碧:园中的葵花在阳光下露出碧绿的花瓣。“披露”一词用来形容葵花在阳光下的灿烂色彩,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
  • 山木拥潭青:山上的树木环抱着清澈的潭水。这句诗描绘了一个静谧的自然场景,给人以清新脱俗的感受。
  1. 艺术特色
  • 《重游青原七首其三》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价值。诗人通过对青原山水的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与宁静。诗中所采用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都使得整首诗更加生动形象。
  • 诗人善于运用简洁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感情。每一句都充满了诗意,读来令人回味无穷。
  1. 历史文化背景
  • 青原是位于江西省吉安市的一个著名景区,历史上有许多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足迹。毛奇龄作为其中的一位,其诗作也反映了当时的文化氛围和文人的精神风貌。
  1. 社会意义与影响
  • 《重游青原七首其三》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历史的见证。它展示了文人对自然美的热爱以及对家乡的眷恋,同时也传达了一种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
  1. 现代应用
  • 《重游青原七首其三》不仅在文学上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其诗中展现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情怀也适用于旅游推广和文化教育的领域。

《重游青原七首其三》不仅仅是一首简单的诗句,它是一段历史的记忆,一种文化的传递,一个时代的缩影。毛奇龄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厚的情感,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幅美丽的自然画卷,让人们在忙碌的现代生活中能够寻找到一片宁静与美好的心灵栖息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