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山阳呈朱禹锡明府

小山仙令种花居,卧理三年有治书。
太史已占临颖凤,故人方乞射阳鱼。
琴台高咏淮南操,官舍长停泗上车。
佳客临邛千载事,愿君还念汉相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毛奇龄《赴山阳呈朱禹锡明府》赏析

毛奇龄,字大可,号西河先生,是明代著名的诗人。他的作品《赴山阳呈朱禹锡明府》不仅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还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了无数文学爱好者的瞩目。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位文人在山阳县的游历见闻,以及与地方官员的交流情景。下面将对这首诗进行详细的介绍:

  1. 作者背景
  • 毛奇龄生于明末清初,是浙江萧山人。原名甡,后更名齐于、于一,号初晴。他不仅是一位学者,还是明诸生的杰出代表,并在清初参与抗清军事。后来因战事失败而流亡多年。
  1. 诗歌原文
  • “小山仙令种花居,卧理三年有治书。”这句展现了诗人在静谧的小山中种植花草,潜心研习经史的场景。
  • 接下来的句子“太史已占临颖凤”,意味着古代太史(历史学家)已经预见到了这位文人的命运,暗示他的才华将被世人广泛认可。
  • “故人方乞射阳鱼”,则表达了与故交之间的深厚情谊,他们相互支持,共同追求理想。
  • “琴台高咏淮南操”,通过弹奏古琴,诗人抒发了自己对音乐和文学的热爱。
  • 最后两句“官舍长停泗上车”和“佳客临邛千载事”,则描述了他在官舍中长时间停留,享受着美好的时光,同时回忆起历史上的佳话——汉代司马相如的故事。
  1. 主题分析
  • 此诗通过对山水、历史人物的描写及文人自身的感慨,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向往与对历史的尊重。同时,通过与地方官员的交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交流与人文关怀。
  1. 文学价值
  • 作为毛奇龄的代表作之一,《赴山阳呈朱禹锡明府》以其精炼的语言、深刻的意境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成为了明代诗歌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1. 社会影响
  • 这首诗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而且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简洁而富有哲理的诗句,至今仍然让人回味无穷。

《赴山阳呈朱禹锡明府》不仅仅是一首普通的诗歌,它是一部蕴含深厚文化意义和历史价值的文学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和赏析,我们不仅能够领略到毛奇龄深邃的思想和卓越的文才,还能深入理解那个时代的文化氛围和社会风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