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兆祯启昆仲觐从兄侍御维扬官署

法曹清梦豸堂开,远觐争看赴洛才。
阳雁晓从京口下,寒涛秋卷日边来。
骢花并辔趋公府,琼树高枝接郡台。
勿讶君家长共被,绣衣清冷旧相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姜兆祯启昆仲觐从兄侍御维扬官署》是明代诗人毛奇龄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下面对这首诗进行具体介绍:

  1. 诗歌原文
  • 法曹清梦豸堂开,远觐争看赴洛才:这句描述了诗人在豸堂开启时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于远道而来的朝臣的敬仰之情。
  • 阳雁晓从京口下,寒涛秋卷日边来:描绘了早晨阳雁从京口飞过的景象,以及秋天寒涛滚滚的画面,展现了一种雄浑壮观的自然景色。
  • 骢花并辔趋公府,琼树高枝接郡台:以骢花和琼树的高枝比喻官员们高洁的品质和职位的崇高,体现了诗人对政治人物的赞美。
  • 勿讶君家长共被,绣衣清冷旧相推:表达了诗人对于同僚之间深厚友情的认可,同时也反映了自己清正廉洁的人格追求。
  • 绣衣清冷旧相推:这句诗意味着诗人与旧友之间的深厚友情,以及他们共同追求的清廉政治形象。
  1. 作者简介
  • 毛奇龄:明末清初浙江萧山人,本名甡,字大可,又字齐于、于一,号初晴,一作秋晴。毛奇龄是学者,也是诗人,他的学问涉及经史及音韵学,擅长记忆和博览群书。尽管毛奇龄的引证广泛,但他在处理文献时常常出错。
  1. 创作背景
  • 《姜兆祯启昆仲觐从兄侍御维扬官署》的创作时间不详,但从诗中的“法曹”和“扬”等字眼可以推断,这首诗可能是在扬州(今属江苏)创作的,因为扬州当时是一个重要的文化和政治中心。
  1. 诗歌鉴赏
  • 艺术特色:《姜兆祯启昆仲觐从兄侍御维扬官署》作为一首七言律诗,在形式上整齐划一,音韵和谐,体现了古典诗歌的艺术特色。
  • 主题思想:虽然诗中没有明确的政治或社会评论,但其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以及政治人物的描写,间接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社会的关注以及对清廉政治的追求。
  1. 历史影响
  • 文学地位:毛奇龄的这首作品在当时并未得到广泛的传颂,但在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尤其是在研究明代诗歌和音韵学方面。
  • 后世评价:虽然毛奇龄在后世的声誉不及一些其他文人,但他的作品仍然被后人所提及,尤其是在探讨清代文人的生活态度和审美观念时。

《姜兆祯启昆仲觐从兄侍御维扬官署》不仅是一首具有艺术价值的文学作品,也是了解明代政治和文化的重要窗口。通过对这首诗的了解,可以更深刻地体会到作者对于国家、政治和个人品德的思考和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