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曰:“矢人岂不仁于函人哉?矢人唯恐不伤人,函人唯恐伤人。巫匠亦然,故术不可不慎也。孔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智?’夫仁,天之尊爵也,人之安宅也。莫之御而不仁,是不智也。不仁、不智、无礼、无义,人役也。人役而耻为役,由弓人而耻为弓,矢人而耻为矢也。如耻之,莫如为仁。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孟子 · 第三卷 · 公孙丑上 · 第七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译文
孟子说:“造箭的人难道比造铠甲的人本性残忍吗?造箭的人唯恐不能伤害人,造铠甲的人唯恐伤害人。巫医和木匠也是这样。所以选择职业不可不慎重。孔子说:‘和仁人处邻里是最好的。自己选择而不自处于仁,怎能说是明智的?’仁哪,是天设的最尊贵的爵位,是人最安稳的宅居。没有人能阻挡,这样还不仁,这就是不智了。不仁、不智,无礼、无义,是要被他人所奴役的。被人奴役却耻于服役,就好比造弓的人却耻于造弓,造箭的人却耻于造箭。如果确实以为耻辱,不如实行仁。实行仁,就好比射箭,射箭的人先端正自己的姿势然后才发射;发射而没有射中,不埋怨胜过自己的人,只要反过来找自己的问题就行了。”
介绍
。
《公孙丑》是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孟轲及其弟子所著的一部散文集,是中国古代典籍之一。全书共二十一篇,主要记录了孟子的政治主张和道德观念,以及与他的门徒们关于人性善恶等问题的讨论。
其中,《公孙丑上·第七节》是《公孙丑》第三卷中的一篇重要篇章,记载的是孟子对齐国公子高(即公孙丑)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在这篇文章里,孟子阐述了“仁”的概念,并且强调了个人修养的重要性。他认为人应该具备道德的自觉性和自律性,通过自我反省和努力来提升自己的品德。
文章的核心在于探讨如何成为一个有德行的人,以及在社会中如何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尊严。这不仅是对个体道德品质的要求,也是对于整个社会秩序和社会关系的基本原则的阐述。孟子的观点强调了个人修养的重要性,并且
注解
矢人:做箭的人。函人:造铠甲的人。函,铠甲。
巫:指巫医。匠:指制造棺椁的木匠。
引文见《论语·里仁》。
莫之御而不仁:没人阻拦你却不仁。
由:通“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