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孟子 · 第三卷 · 公孙丑上 · 第八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译文
孟子说:“子路,别人指出他的过错,他就高兴。禹,听到好的言论,就向人家行礼。大舜更加了不起,他把善当作人所共享,舍弃自己的不足,学习别人的长处,乐于吸取别人的优点来完善自己。从他种田、做瓦器、打鱼一直到做天子,无时无刻不是从别人那里吸取优点。吸取别人的优点来完善自己,这就是同别人一起行善。所以君子最了不起的就是同别人一起行善。”
介绍
。
《公孙丑》是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对话的著作,记载了孟子与学生关于人性善恶、礼义廉耻等重要问题的讨论。全书共四篇,《公孙丑上·第八节》,主要探讨了仁政和民本思想。
在《公孙丑》中,“孟子”指的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儒家学者孟轲,他提出了“仁”的概念,并将其作为道德哲学的核心原则之一。而在这一章节里,孟子讨论的主题是关于人性的问题,特别是对人性的善恶进行探讨。他认为人天生具有善良和仁爱之心,这是人类社会的基础。
在《公孙丑》中,“第三卷”指的是《孟子·梁惠王上》,其中包含了多个重要对话,如“公孙丑上”,主要讨论了人性、礼义以及政治问题等。而第八节则具体探讨了关于仁
注解
有:通“又”。
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传说舜为天子之前曾在历山耕种,在河滨做瓦器,在雷泽打鱼。
禹:传说中古代部落联盟领袖,曾经锋舜命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