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使君临阳讲堂作

临阳采藻诵于胥,喜共群经载后车。
旆里蛟龙全拂骑,堂前鹳雀重衔鱼。
韦贤自领诸儒学,卢植终传刺史书。
垄畔遗编方幸托,敢言河上有先庐。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施使君临阳讲堂作》是明代诗人毛奇龄的作品。这首诗不仅展现了作者高超的文学造诣,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风貌。以下是对这首诗的介绍:

  1. 作者介绍
  • 创作背景:《施使君临阳讲堂作》的作者是明代著名的诗人毛奇龄。毛奇龄生活在一个文学兴盛的时代,他本人也以才情出众、诗作流传后世著称。他的文学作品不仅数量丰富,而且在风格上也颇具特色。
  • 作品主题:《施使君临阳讲堂作》通过描绘一幅生动的画面,展现了古代文人学士在讲堂中讲授经学的场景。诗中的“韦贤自领诸儒学,卢植终传刺史书”两句,不仅点明了讲堂的教育功能,也体现了儒家文化的传承与实践。
  1. 诗歌原文
  • 诗句解析:首句“临阳采藻诵于胥”,描述了阳光照耀下的采集活动,以及随之而来的学习讨论。次句“喜共群经载后车”,则表达了学者们喜悦的心情,认为所学的知识能够为他们的未来之路提供指导。第三句“旆里蛟龙全拂骑”,描绘了学者们的英姿飒爽,如同神龙般翱翔天际。第四句“堂前鹳雀重衔鱼”,则用鹳雀和鱼的形象来比喻学者们学识渊博、文采飞扬。尾句“韦贤自领诸儒学,卢植终传刺史书”总结了全篇,强调了教育和传承的重要性。
  1. 文学价值
  • 艺术手法:这首诗在艺术上采用了典型的古典诗词形式,如对仗工整、意象鲜明等,使得整首诗既有形式上的美感,又有内容上的深刻性。
  • 思想内涵:诗中所表现的不仅是对学问的追求,还有对国家治理和社会教化的思考。通过描述学者们的学术活动,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的文化氛围和知识分子的精神风貌。
  1. 历史意义
  • 反映时代: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在明代,它不仅记录了那个时代的文化生活,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和对知识的追求。
  • 影响后世:毛奇龄的文学作品在后世被广泛传颂,其诗作的影响力不仅限于明代,也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施使君临阳讲堂作》不仅是一首艺术性与思想性兼具的古诗,也是研究明代文化和教育的重要文献。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人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明代的社会风貌和文化特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