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 第八卷 · 离娄下 · 第二十八节

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横逆,则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无礼也,此物奚宜至哉?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礼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忠。自反而忠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曰:‘此亦妄人也已矣。如此则与禽兽奚择哉?于禽兽又何难焉?’
是故,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也。乃若所忧则有之:舜人也,我亦人也。舜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我由未免为乡人也,是则可忧也。忧之如何?如舜而已矣。
若夫君子所患则亡矣。非仁无为也,非礼无行也。如有一朝之患,则君子不患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译文

孟子说:“君子和一般人不同的地方,在于他的存心。君子把仁放在心上,把礼放在心上。仁人爱别人,有礼的人尊敬别人。爱别人的人,别人常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常尊敬他。假如这里有个人,他对我粗暴无理,那么,君子一定自我反省:我一定不仁,一定无礼,否则这种事怎么会落到我头上?自我反省之后认为自己是仁的,自我反省之后认为自己是有礼的,那粗暴无理的还是这样,君子一定又自我反省,我一定不忠。自我反省之后认为自己是忠心耿耿的,那粗暴无理的还是这样。君子就说:‘这是个狂妄的人罢了。既是这样,他和禽兽有什么区别呢?对于禽兽还有什么可责备的呢?’因此君子有终身的忧虑,但没有意外的痛苦。这样的忧虑是有的:舜,是个人;我,也是个人。舜成为天下人的模范,可以流传到后代,我只不过是个普通人,这就是值得忧虑的。有忧虑了怎么办?努力像舜一样罢了。至于君子的痛苦,那是没有的。不是仁的事不做,不是合于礼的事不干。假如有意外的灾难到来,君子也不会为它感到特别的痛苦了。”

介绍

《孟子》第八卷的《离娄下·第二十八节》讲述了君子与普通人的区别,强调了君子应具备的仁心和礼义。在这段文字中,孟子强调了君子与普通人在道德修养方面的本质区别,特别是通过仁和礼这两个核心概念。

仁作为儒家伦理的核心之一,孟子认为君子应以仁爱之心去爱人、待人,这种情感不仅体现在日常行为上,更体现在对待不公不义之事的态度上。孟子指出,如果一个人对别人横加暴政和侮辱,那么这个人自身必定有不足之处。君子应自我反省,确认是否因为缺乏仁爱之心而行事不端,从而改正自己的错误,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

礼作为社会交往中的一种规范和约束,孟子认为君子应当以礼来对待他人。通过尊敬和遵守礼仪,君子可以赢得他人的尊重和爱戴,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孟子进一步强调,如果君子因为小事而与人发生冲突,这实际上是因为他们没有坚守礼的原则,而不是因为他们的道德品质有问题。

孟子在这里提到的“终身之忧”和“一朝之患”,意味着君子应时刻警惕自己的行为,避免因一时的过错而影响一生的品质和声誉。君子所忧虑的,不仅仅是个人的得失,更是如何保持自己行为的正直和道德的纯洁,从而成为社会的楷模。

孟子还提到舜是值得学习的榜样,他能够将仁义之道普及于天下,并使其得以流传后世。对于君子来说,学习舜的精神,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是他们应该努力的方向。

孟子在《离娄下·第二十八节》中强调了君子应具备的仁和礼的品质,以及通过自省和不断学习来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的重要性。这些教诲对于今天的人们依然有着深远的影响,提醒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持续追求更高的道德标准,努力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同情心和有道德操守的人。

注解

横(hèng)逆:强暴不顺理。

物:事。

由:通“犹”。

择:区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