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 第八卷 · 离娄下 · 第二十九节

禹、稷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孔子贤之。颜子当乱世,居于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孔子贤之。
孟子曰:“禹、稷、颜回同道。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禹、稷、颜子易地则皆然。今有同室之人斗者,救之,虽被发缨冠而救之,可也。乡邻有斗者,被发缨冠而往救之,则惑也,虽闭户可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译文

禹、稷处在太平的时代,三次经过自己家门都不进去,孔子称赞他们。颜回处在动乱的时代,住在简陋的巷子里,一筐饭,一瓢水;别人受不了那种忧患,颜回却不改他的快乐,孔子称赞他。孟子说:“禹、稷和颜回走的是同一条路。禹想到天下有溺水的人,就如同自己溺水一样;稷想到天下有饥饿的人,就如同自己饿了一样,所以那样急迫(去解救他们)。禹、稷和颜回如果交换地位,颜回也会三过家门而不入,禹、稷也会深居陋巷而自得其乐。假如现在有同屋的人互相争斗,你去救他,即使披散着头发,连帽缨也不结就去救他,也是可以的。如果本乡有邻居互相争斗,你也披散着头发,连帽缨也不结就去救他,那就是糊涂了,对此即使关着门(不去管它)都可以。”

介绍

《孟子·第八卷·离娄下·第二十九节》主要记录了孔子对禹、稷和颜回的评价,强调了他们在不同时代面对困难时的态度和行为,以及这些品质在不同位置上的表现。以下是对该节的详细介绍:

  1. 禹与稷的行为特征
  • 在平治的时代,禹和稷三次经过自己的家门都不进去。这表明他们对国家的责任有清晰的认识,能够将个人私利置于公共利益之上。
  • 他们的行为体现了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操,愿意为了国家的长远利益放弃个人的舒适和安逸。
  1. 颜回的高尚品德
  • 颜回虽然身处动乱的时代,却能安贫乐道,一箪食,一瓢饮,依然保持着乐观的生活态度。
  • 他的这种精神品质,即使在他人无法忍受的忧患中也不改变,显示了他的定力和修养。
  1. 孔子的评价
  • 孔子对禹、稷和颜回都有很高的评价,认为他们具有同样的道德境界。
  • 孔子对他们的评价不仅仅基于他们的历史行为,更在于他们的人格和精神风貌,即不论环境如何变化,都能坚守内心的善良和快乐。

这一节的内容还涉及到孟子对于人性的看法,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而通过后天的教育和社会环境可以影响一个人的品性和行为。孟子强调,无论身处何种境遇,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善良是最为重要的。

《孟子·第八卷·离娄下·第二十九节》通过对禹、稷和颜回的描绘,展示了三位古代先贤在不同历史背景下展现出的不同品质和精神风貌。这些故事不仅是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更是对后世的一种启示和教诲。

注解

三过其门而不入:此本大禹之事,亦用以称颂后稷。

颜子:颜回,孔子弟子。一箪食,一瓢饮:一筐饭,一瓢水。此言颜回生活清苦。

被(pī)发:披散着头发;被,同“披”。缨冠,把帽带顶在头上。帽带本该自上而下系在颈上,这里指因急于戴帽,来不及这样办,所以只和帽子一样顶在头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