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横逆,则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无礼也,此物奚宜至哉?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礼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忠。自反而忠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曰:‘此亦妄人也已矣。如此则与禽兽奚择哉?于禽兽又何难焉?’
是故,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也。乃若所忧则有之:舜人也,我亦人也。舜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我由未免为乡人也,是则可忧也。忧之如何?如舜而已矣。
若夫君子所患则亡矣。非仁无为也,非礼无行也。如有一朝之患,则君子不患矣。”
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注释:这段话的意思是,君子与其他人的区别在于他们的心中所怀有的品德。君子以仁爱之心来存想自己,以礼仪之道来约束自己。仁爱的人总是对他人充满爱心,而懂得礼节的人总是尊敬他人。因为这样的人,人们会因此而对他们抱有爱心和尊重。
译文:孟子说:“君子与一般人的区别主要在于他的内心品质。君子通过仁德来塑造自己的内心,通过礼仪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心怀仁爱的人总是对他人都充满爱心;懂得礼节的人总是尊敬他人。因为他人对他的这种关爱和尊重,所以人们自然会回应他的爱心和尊重。如果有人用不正当的方式对待他,那么他就会反思自己是否缺乏仁爱和礼貌,如果是的话,他就会自我反省并努力去做到仁爱和礼貌。如果他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问题,而是一味地抱怨别人对他不友好或不尊重,那他就等同于那些妄自菲薄、不思进取的人。因此,君子有终生忧虑的烦恼,却不会有一时一刻的困扰。然而,如果真有忧患,那也是无足轻重的。舜是位圣明的人,我亦是人,但是舜能够为天下人所效仿,而我可能只是一个乡野之人。这样看来,担忧也就变得微不足道了。但如果君子真的存在忧患,那就不是忧患本身的问题,而是他是否真正具备了仁德和礼仪的问题。如果有了忧患,君子就不会再感到忧虑了。”
赏析:此节讲述的是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观点——君子的修养和道德追求。孟子认为,君子与一般人的最大区别在于他们内心的道德修养。君子以仁爱和礼仪为标准来衡量自己,不断追求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当面临不公正的对待时,他们会首先检查自己的内心,看看是否缺少了仁爱和礼貌,如果没有,就会努力去改正和完善自己,而不是抱怨别人的不公。同时,孟子还强调了君子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感,他认为君子应该始终关注自身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而不是过分关注外在的困难和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