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行子有子之丧,右师往吊,入门,有进而与右师言者,有就右师之位而与右师言者。孟子不与右师言,右师不悦曰:“诸君子皆与欢言,孟子独不与欢言,是简欢也。”
孟子闻之,曰:“礼,朝廷不历位而相与言,不逾阶而相揖也。我欲行礼,子敖以我为简,不亦异乎?”
【诗句】
公行子有子之丧,右师往吊,入门,有进而与右师言者,有就右师之位而与右师言者。
【译文】
公行子的儿子死了,右师前去参加丧礼,进入家门之后,有人上前跟右师说话,有人走上右师的座位和右师说话。
【注释】
- 公行子:人名,此处应是指孔子的学生或弟子之一。
- 有子:公行子的弟子。
- 丧:去世。
- 右师:古代对高级官员的尊称,这里可能是指孔子的弟子之一。
- 入门:进入家门。
- 进:向前移动。
- 右师往吊:前往参加丧礼。
- 与右师言:和右师交谈。
- 有就右师之位而与右师言者:有人走向右师的位置并和他说话。
- 孟子:孔子弟子,名轲,字子舆。
- 不与欢言:不给右师说话。
- 是简欢也:这是在简慢右师。
- 礼:礼节、礼仪。
- 朝廷:古代指王侯贵族议事的地方,也泛指官方场所。
- 历位:依次排列座位。
- 相与言:互相交谈。
- 不逾阶:没有越出门槛。
- 相揖:拱手致意。
- 欲行礼:想要遵循礼仪。
- 子敖以我为简:你(右师)认为我不守礼节。
- 不亦异乎:这不是很奇怪吗?
【赏析】
这首诗描述了公行子的儿子去世后,右师前来参加丧礼的场景。诗中描绘了不同的人在不同位置上与右师交谈的情景,表达了不同人物对于遵守礼仪的态度和看法。其中,孟子不与右师交谈,被误解为轻视礼节,孟子对此进行了辩解,指出自己遵循的是符合礼仪的行为,并不简慢他人。通过这一事件,反映了当时社会中人们对于礼仪的不同理解和尊重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