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居武城,有越寇。或曰:“寇至,盍去诸?”
曰:“无寓人于我室,毁伤其薪木。”寇退,则曰:“修我墙屋,我将反。”寇退,曾子反。
左右曰:“待先生,如此其忠且敬也。寇至则先去以为民望,寇退则反,殆于不可。”
沈犹行曰:“是非汝所知也。昔沈犹有负刍之祸,从先生者七十人,未有与焉。”
子思居于卫,有齐寇。或曰:“寇至,盍去诸?”子思曰:“如急去,君谁与守?”
孟子曰:“曾子、子思同道。曾子,师也,父兄也;子思,臣也,微也。曾子、子思易地则皆然。”
孟子 · 第八卷 · 离娄下 · 第三十一节
译文
曾子住在武城,有越国军队入侵。有人说:“敌人要来了,何不离开这里?”
曾子说:“不要让人住到我屋里,毁坏那些树木。”敌人撤退了,他又说:“修葺好我的房屋,我要回来了。”敌人撤退,曾子回来了。曾子的学生议论说:“武城的人们待先生这样忠诚恭敬,敌人一来您先走开,给老百姓树立了一个坏榜样;敌人一退您就回来,恐怕不可以的。”沈犹行说:“这不是你们懂得的。从前先生住在我那里,遇到一个叫负刍的人作乱,随从先生的七十人,也都跟着先生走了,没有人参加抵抗。”
子思住在卫国,有齐国的军队入侵。有人说:“敌人要来了,何不离开这里?”子思说:“如果我走了,君主和谁一道来守城呢?”
孟子说:“曾子、子思走的是同一条道路。曾子,是老师,是父兄。子思,是臣子,是地位较低的人。曾子和子思如果互换地位,也会像对方一样行动的。”
介绍
《孟子·第八卷·离娄下·第三十一节》(”Mencius, Book 8, Chapter 31, Article 31”)是中国战国时期的哲学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孟轲所著的一篇重要作品。这篇作品主要探讨了仁爱、义理和修身等道德伦理问题,体现了孟子关于人性本善的主张以及他提倡的以德治国的思想。
《孟子》共分为五卷,其中第八卷收录了孟子的主要言论。该章内容涉及了孟子关于仁爱、孝道、忠诚、正义等方面的论述,反映了孟子对于理想人格和社会和谐的追求。在这篇文章中,孟子首先强调了个人修养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自我修养,才能达到真正的道德境界。他强调了“性善论”,即人之初性本善,每个人都有潜在的善良本性。孟子还提出了“尽心知性”的修养方法,鼓励人们通过实践来培养自己的品德和能力。
《孟子》中的这一章节也涉及到了对当时社会和政治问题的看法。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实现长治久安,必须注重道德教化,培养良好的道德风尚。他还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点,强调了民众的重要性,认为国家的利益应高于君主的利益。这些观点对于后世的政治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注解
武城:鲁国邑名,故城在今山东费县西南。
左右:指曾参的学生。
殆于:近于。
沈犹行:曾参弟子,姓沈犹,名行。
负刍:人名。七十人:古称孔门弟子有“七十二贤人”,简称“七十人”。此处泛指曾参门徒,未可坐实。
子思:孔子之孙,名伋,字子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