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子曰:“性,犹杞柳也;义,犹杯棬也。以人性为仁义,犹以杞柳为杯桊。”
孟子曰:“子能顺杞柳之性而以为杯棬乎?将戕贼杞柳而后以为杯棬也?如将戕贼杞柳而以为杯棬,则亦将戕贼人以为仁义与?率天下之人而祸仁义者,必子之言夫!”
孟子 · 第十一卷 · 告子上 · 第一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译文
告子说:“人的本性就像杞柳树,仁义就像杯盘;把人性纳入仁义当中,就像用杞柳树来制作杯盘一样。”
孟子说:“你能够顺应杞柳树的本性来制作杯盘吗?还是残害它的本性,然后才制成杯盘呢?如果要通过残害杞柳树本性的方式来制作杯盘,那么也要残害人的本性才能使人具有仁义吗?率领天下人来损害仁义的,一定是你的这种论调吧!”
介绍
《孟子 · 第十一卷 · 告子上 · 第一节》是中国古代的一部重要文学作品,由周代的孟子所著,主要探讨了人性、仁义以及人的道德行为等问题。下面将进行具体介绍:
- 作品概述
- 作者与成书背景:《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记载了孟子及其弟子的言论和思想,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第十一卷包含孟子在告子问题上的对话,反映了他与弟子们就人性、仁义等议题的辩论。
- 文本内容分析:《孟子 · 第十一卷 · 告子上 · 第一节》中,孟子与告子展开了一场关于人性本质的讨论。孟子认为,仁爱和正义都是人的本性所固有,而非后天通过教育和培养获得的。
- 主题阐释
- 人性论:孟子提出了“性善论”,他认为人类天生具有善良和正义的品质,这些品质可以通过教育来培养和完善。
- 仁义观:孟子强调,真正的仁义是对人的本性的正确认识和尊重,而不是扭曲或滥用。
- 道德行为:孟子认为人应当按照自己的本性行事,不应违背自己的道德原则,否则就是对自身的伤害。
- 文学手法
- 比喻与象征:《孟子》中经常使用比喻和象征的手法,如将人性比作杞柳树,将仁义视为杯盘,以形象生动的方式说明问题。
- 对话形式:孟子与告子之间的对话形式,使得讨论更加直接和激烈,有助于深入探讨哲学和伦理问题。
- 历史影响
- 儒学发展:《孟子》作为儒学经典之一,对后世儒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特别是对宋明理学的形成和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 哲学贡献:孟子的思想对后世哲学家产生了重要影响,特别是在人性论和道德哲学领域。
- 现代意义
- 道德教育:在当今社会,孟子的“性善论”仍具有重要的道德教育意义,提醒人们要尊重并发挥自己的内在潜能。
- 文化传承:《孟子》不仅是哲学文献,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和思想至今仍被广泛研究和讨论。
除了上述阐述的基本内容外,以下是一些阅读时可能需要注意的因素:
- 理解文本中的比喻和象征意义,它们有助于把握孟子的哲学观点。
- 注意文中的逻辑推理和论证过程,这有助于深入理解孟子的论辩技巧。
- 孟子的思想虽然具有时代背景,但其中许多理念对于现代人仍然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孟子 · 第十一卷 · 告子上 · 第一节》是一部探讨人性和道德哲学的重要作品。它不仅体现了孟子的哲学思想,也为后世提供了丰富的思考资源。通过对这一经典文本的学习,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领会中国古代哲学的智慧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注解
告子:墨子门徒,年龄长于孟子。
杞(qǐ)柳:杨柳科植物,落叶丛生灌木,枝条柔软,可用来编器物。
杯(bēi)棬(quān):器物名。杯,同“杯”。棬,用树条编成的饮器。
戕(qiāng)贼:残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