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子曰:“性,犹杞柳也;义,犹杯棬也。以人性为仁义,犹以杞柳为杯桊。”
孟子曰:“子能顺杞柳之性而以为杯棬乎?将戕贼杞柳而后以为杯棬也?如将戕贼杞柳而以为杯棬,则亦将戕贼人以为仁义与?率天下之人而祸仁义者,必子之言夫!”
诗句
告子曰:“性,犹杞柳也;义,犹杯棬也。以人性为仁义,犹以杞柳为杯桊。”
译文
告子说:“人的本性就像杞柳一样;仁义就像杯形的器具一样。如果认为人的本性就是仁义的话,那么用杞柳来制作杯桊不也是同样的道理吗?”
注释
- 告子:儒家代表人物之一。
- 性:指人的本性、天性或本质。
- 杞柳:一种植物,常用作木材。
- 义:此处指仁义、道义、道德规范等。
- 杯棬(bēi quàn):一种形状像杯子的器物,常用于饮酒。
- 顺杞柳之性而以为杯棬:顺着杞柳的自然属性,去制作类似于杯棬的物品。
- 戕贼杞柳而后以为杯棬:伤害或破坏杞柳后,再去制作杯棬。
- 率天下之人而祸仁义者:引导天下人都去危害仁义。
赏析
孟子在对话中批评了告子的观点,告子将人的本性与杞柳相提并论。然而,他错误地认为通过伤害或改变杞柳的属性,就能创造出类似于杯棬的东西。这显然是一种误解。
孟子则指出,如果人们只是简单地从自然界中模仿制作类似制品,而不去考虑其背后的意义和价值,那么就可能会被外界的诱惑和利益所左右,从而忽视了真正的仁义之道。因此,告子的这种做法是不利于社会和人民福祉的。
如果人们真的要追求仁义之道,就不应该仅仅为了一己私利而去损害他人的权益。相反,应该积极地推广和弘扬仁义之道,让更多的人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