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诗句解析

告子说:“人性就像湍急的水流,决开流入东方,就向东流去;决开流入西方,就向西流去。人性不分善与恶,就像水流不分东西。”

孟子回应:“水确实不分东西。它不分上下吗?人性之善,就像水的向下流动。人没有不善良的,水没有不向下流动的。现在水,被搏击跳跃,可以使水超过额头;被激流推动,可以使水流经高山。这难道是水的本质吗?其实,这是因为它的势能所致。人的天性也可以导致他成为不善之物,他的本性也如同此理。”

译文

告子认为,人的本性像湍急的水流,东流或西流取决于外部条件(如决口方向),而不是固有的属性。孟子回应说,水的确不分流向东方或西方,因为它自然地向下流淌。人的天性中包含善良和不善的可能性,这取决于个人的行为和环境的影响。

关键词注释

  • 告子:战国时期哲学家,主张“性无善无恶”,认为人的本性是中性的,善恶取决于后天的教育。

  • 湍急的水流:比喻人的本性,强调人的行为、选择和环境对本性的塑造作用。

  • 东方和西方:古代中国哲学中的方位,用来象征道德的导向或行为的方向。

  • 水性向下:比喻人性倾向于追求实际利益和实用主义。

  • 搏击跳跃:指人为地改变水的流向,象征人为干预和控制。

  • 激流推动:指自然界的力量推动水流动,象征外部环境和力量对人的影响。

  • 超过额头:比喻水能够克服障碍,达到很高的高度。

  • 激流推动:同上,强调外部力量对事物发展的影响。

  • 人之可使为不善:指出人的天性并非固定不变,可以通过学习和行为受到污染或改变。

  • 其性亦犹是也:意指人的天性和水的自然特性相似,即都有趋向于某个方向的倾向性。

赏析

这首诗反映了孟子关于人的复杂性的观点,即人性既有先天的倾向(如向下的水流),也有通过环境和教育形成的可塑性(如搏击跳跃后的流向变化)。孟子通过水的物理属性比喻人类行为的多样性和可变性,提醒人们认识到人性中既有天生的善良倾向,也可能受到外界影响而变得不善。这种观点强调了教育和环境在塑造个体性格和行为中的重要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