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潦接友纪事二首 其一

六月无雨河岸枯,七月雨水填居庐。
墙头巨樟低接叶,傍水但穴凫与鱼。
钱塘潮水涨沙足,上潮不共下潮落。
君今晚渡当晚潮,到门又值风萧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秋潦接友纪事二首其一首》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作品。以下是关于该作品的详细介绍:

  1. 作者背景:刘禹锡是唐朝著名的文学家,他的诗作以豪放、清新见称,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在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因支持王叔文的政治改革而被贬至朗州。尽管遭受政治打击,但刘禹锡并未放弃自己的文学追求,而是创作了大量感人至深的诗篇。
  2. 作品鉴赏:《秋潦接友纪事二首其一首》中描绘了秋天的自然景色和生活场景。诗中提到“六月无雨河岸枯,七月雨水填居庐”,形象地表达了季节更替对自然的影响。此外,诗中还描写了钱塘江潮的壮观景象:“钱塘潮水涨沙足,上潮不共下潮落”,展现了大江东去的磅礴气势。
  3. 情感表达:这首诗通过对秋天景象的描绘和对人物情感的描述,传达出诗人对于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积极态度。诗中的“主人明灯炤平地”一句,不仅描绘了夜晚的宁静,也象征着希望的光芒。
  4. 艺术特色:此诗的艺术特色在于,诗人一改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赞颂了秋天的美好,并通过黄鹤直冲云霄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此外,诗的结构紧凑、意境开阔,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震撼。
  5. 历史评价:历史上,这首诗被认为是刘禹锡诗歌创作的代表作之一,不仅因为其艺术成就,更因其所蕴含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在唐代,这首诗被视为反映时代变革和抒发个人情感的重要载体,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6. 文化意义:在中国文化史上,这首诗不仅是文学作品,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社会生活,传递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精神。

《秋潦接友纪事二首其一首》不仅是刘禹锡诗歌创作中的佳作,更是中国古典诗歌宝库中的瑰宝。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文化内涵,成为人们学习和欣赏的重要对象。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研究,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也能从中汲取生活的力量和灵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