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圃十咏 其七 响月廊

回廊何窈窕,所欣夜景清。
澹澹露华积,迢迢汉影横。
渐见高梧末,裴回圜魄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艺圃十咏 其七 响月廊》是清代诗人汪琬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细腻观察和深刻感受,而且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审美情趣。

从诗题“艺圃十咏 其七 响月廊”来看,这首诗是出自汪琬的《艺圃十咏》系列中的第七篇。这一作品集中体现了清初文人对于园林、自然的细致描绘以及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赞颂。《艺圃十咏》作为一组文学作品,反映了当时文人的生活状态和审美趣味,而汪琬作为其中的代表人物,其作品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那个时代的文化风尚。

从诗歌的内容与风格来看,《响月廊》是一首写景抒情之作。汪琬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回廊曲折幽深的夜景,以及月光下露华堆积、汉影横斜的幽美景色。这种描写不仅让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宁静的夜晚,还能体会到作者所传达出的情感和心境。通过“澹澹露华积”和“迢迢汉影横”等词句,诗人巧妙地运用了视觉和触觉双重感知,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月光之下的静谧之美。

在诗的艺术表现手法上,汪琬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比喻,使得诗歌层次分明,意境深远。比如“渐见高梧末”,不仅指代了一种渐行渐远的视觉效果,同时也暗喻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消逝,给人以哲理性的思考。此外,诗中“裴回圜魄明”这样的描述,既表现了月光如钩的皎洁明亮,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某种期待或渴望。

《响月廊》这首诗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摹,更是一种情感的抒发和文化的传承。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精细刻画,汪琬展示了自己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到的审美观,同时也传递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赞颂。这不仅在当时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即使在今天,这首诗仍然能触动人们内心深处的某些情感,引发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共鸣。

《艺圃十咏 其七 响月廊》作为汪琬的代表作之一,不仅因其精湛的文学艺术而受到推崇,更因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而成为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文献。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解读,不仅能欣赏到诗歌本身的美学价值,也能进一步理解和领会中华文化的传统美德和审美情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