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湖采莼歌

鸭乌山前春欲暮,阿子前湖采莼去。
藕根菱叶生满湖,艇子湾湾不知处。
画竿十尺挑碧丝,香莼宛转生华滋。
山前山后人难遇,采得盈筐欲寄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湘湖采莼歌》是明代诗人毛奇龄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信息
  • 作者介绍:毛奇龄,明代著名诗人,以其独特的诗才和深邃的思想闻名于世。
  1. 诗歌原文
  • 鸭乌山前春欲暮:描绘了鸭乌山下,春天即将结束时的场景,给人以岁月流转、时光荏苒的感觉。
  • 阿子前湖采莼去:表现了一个名叫阿子的男子在春天里前往湖边采集莼菜的生动画面。
  • 藕根菱叶生满湖:通过描绘荷花和菱角生长的景象,展现了一幅生机勃勃的自然画卷。
  • 艇子湾湾不知处:形容船儿在湖中穿行,但位置难以辨识,增添了一种迷茫和探索的气氛。
  • 画竿十尺挑碧丝:用“画竿”比喻高超的钓鱼技巧,而“碧丝”则形容所捞到的莼菜新鲜可口。
  • 香莼宛转生华滋:描述了莼菜在水中摇曳生姿的样子,以及其鲜美的味道。
  • 山前山后人难遇:表达了一种对于自然美景难以再次遇见的感慨。
  • 采得盈筐欲寄谁:表达了诗人采摘莼菜之后,想要寄送给谁的困惑和期待。
  1. 文学价值与影响
  • 艺术风格:此诗以简洁有力的语言,勾勒出江南水乡的美丽景色和生动的生活场景,体现了毛奇龄精湛的艺术造诣和独特的审美追求。
  • 文化意义:通过对江南自然风光的描述,展示了中国古代文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 历史地位:《湘湖采莼歌》不仅在清代词坛上独树一帜,还被后世学者所推崇,被视为词学研究的重要文献。

《湘湖采莼歌》不仅是一首描写自然美景的诗歌,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毛奇龄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细腻的情感,将江南水乡的宁静美丽展现得淋漓尽致,让后世读者能够感受到古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美好向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