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方外吴枚臣北上 其一

布囊羞涩毳裘寒,苦雨盲风道路难。
长柄葫芦谁识得,未须携种入长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方外吴枚臣北上·其一》是明末清初诗人汪琬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该首诗歌表达了对友人远行的期望与祝愿,展现了深厚的友情以及时代背景下的社会氛围。下面将详细解析这首诗歌的内容、主题和表达方式:

  1. 诗歌原文及翻译
  • 原文节选
    布囊羞涩毳裘寒,苦雨盲风道路难。
    长柄葫芦谁识得,未须携种入长安。
  • 逐句解释
  • 布囊羞涩毳裘寒:穿着用粗糙布料制成的袋子和寒冷的皮衣,形容艰苦的生活条件。
  • 苦雨盲风道路难:连续不断的暴雨和狂风吹拂着道路,出行困难重重。
  • 长柄葫芦谁识得:指的是携带长柄葫芦的行旅者,可能因语言或文化差异而难以被理解和识别。
  • 未须携种入长安:意味着不必携带种子进入长安,可能暗示着此行并非为了实际的利益或目的,而是一种象征性的旅行。
  1. 主题分析
  • 友情与离别:通过描述旅途的艰辛和对未来的不确定,反映出作者对友人的深厚情感以及对分离的不舍。
  • 时代的反映:诗中反映了明朝末年到清朝初期的社会动荡和人民生活的艰苦,也体现了文人在政治变迁中的无奈与彷徨。
  • 文化意象:使用“长柄葫芦”作为意象,可能隐喻了某种重要的知识或信息,需要谨慎传递,同时也可能象征着旅途中的种种艰难险阻。
  1. 艺术手法
  • 意象运用:通过“布囊羞涩”、“苦雨盲风”等自然景象的描写,增强了诗歌的氛围感和视觉冲击力,使读者能够更好地感受到诗人的情感世界。
  • 对比修辞:诗中通过“苦雨盲风”与“长柄葫芦”的对比,突出了旅程的艰难和行旅者的身份特征,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 象征意义:使用“长柄葫芦”这一象征性的物品,不仅指代具体的行旅者,还可能隐喻着更为重要的文化传承或政治使命。

《送方外吴枚臣北上·其一》不仅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也反映了明末清初社会动荡的历史背景,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主题,展示了诗人的艺术才华和社会责任感。这首诗不仅是对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