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家太史假归新安

长安朝暮送行地,西有张掖东沙河。
每临祖席发归思,曰归不归思若何。
忆昔徵车乍来赴,本欲还山乞归去。
光宅先教宿李蟠,直言必欲留裴素。
吾宗就试得数人,林间二阮叨同伦。
云阳旧令举复罢,叔氏妙才人尽闻。
掞天彻地藻思辟,尝见挥毫趁飞翮。
国子通传虎观文,献王亲受京房易。
集贤载笔入丹地,便遣方平撰前记。
制举从来待异材,史书岂是寻常事。
嗟予落托百不成,长沙旧谱依泉明。
霜前铜兽当厅列,日跨疲驴逐队行。
如何叔氏掉头早,镇自陈情痛乌鸟。
婺女瞻来橘嶂寒,客星归傍桐江晓。
予于去住愿总违,岂难遽著青罗衣。
惭于史局未能了,觉与世数终相岐。
秋林柿熟菊初发,此去芦沟看新月。
诎指明年还院时,仍在清商戒寒节。
软尘着雨衣未干,沧浪自昔推新安。
冠缨濯罢如相望,知在天边风露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家太史假归新安》是一首由明末毛奇龄创作的七言律诗。在这首诗中,毛奇龄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情的表达,展现了作者对家乡和新安地区的深厚情感以及对其友人归乡的祝福与不舍。

诗的原文如下:

长安朝暮送行地,西有张掖东沙河。每临祖席发归思,曰归不归思若何。忆昔征车乍来赴,本欲还山乞归去。光宅先教宿李蟠,直言必欲留裴素。吾宗就试得数人,林间二阮叨同伦。云阳旧令举复罢,叔氏妙才人尽闻。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眷恋与思念。诗人提到“长安朝暮送行地,西有张掖东沙河”,这两句诗描绘了诗人在长安(古都)的送别场景,西边有著名的张掖,东边有沙河。这种地理位置的描绘不仅显示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的地理距离,也反映了他们之间深厚的友情。诗人在每一次送别的时刻,都会发出归思,内心充满了复杂的情感:“曰归不归思若何”。这两句表达了一种矛盾心理——既想回家,又难以割舍当前的离愁。

诗歌中还提到了友人的历史背景。诗人回忆起友人刚来到京城任职时的情景,那时他本打算回归山林,过上隐居的生活。而友人最终被留下,留在京城,可能是因为受到了朝廷重用或是出于某种原因。诗人感叹道:“光宅先教宿李蟠,直言必欲留裴素。”这里的“光宅”指的是唐高宗时期的政治环境,而“宿李蟠”和“裴素”则可能是指某位官员或学者的名字。诗人对于友人的选择感到疑惑,同时也为友人的未来感到担忧。

诗中提到了家族中的人才辈出。诗人提到“吾宗就试得数人”,这表明诗人所在的家族中有很多人参加了科举考试并取得了成功。诗人自豪地说“林间二阮叨同伦”,意味着他的家族中有两位才华横溢的人物,与另一位名叫“叔氏”的才子齐名。这样的描述不仅展示了家族的荣耀,也反映了诗人对家族成员才能的认可和骄傲。

《送家太史假归新安》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诗歌,也是一幅反映社会风貌、人物性格和家族荣耀的画卷。通过对这些元素的深入剖析,可以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