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何使君夫子渡曹娥江哭父卷子书后

南昌亭边日色黄,伯伦台畔环枯桑。
哲人乘风归昊阊,上为列宿扬星芒。
远溯家世本汜乡,庐江之后来山阳。
先生早岁秉令望,名同第五饶文章。
当时四友称荀羊,于今遗策𨽻太常。
太丘有嗣夸二方,长者早驾天闲骧。
南驱闽峤东越疆,已经奖异称循良。
将迎鸠杖衔霞觞,忽然日蚀东壁傍。
越人闻之心感伤,有如秦相五羖亡。
童子出涕舂不相,方行四制挽辔缰。
山公起复义不妨,使君哭之心转疡。
试看东渡曹盱江,长歌一字一断肠。
从来虞殡能导丧,哀吟不复调宫商。
我今欲和徒徬徨,歌声欲绝哀未忘。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读何使君夫子渡曹娥江哭父卷子书后》是明代诗人毛奇龄的一首诗,全文如下:
南昌亭边日色黄,伯伦台畔环枯桑。哲人乘风归昊阊,上为列宿扬星芒。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又哀伤的画面。南昌亭边的日色黄澄澄的,伯伦台上长着一圈枯萎的桑树。哲人乘着春风回到了天空中,他的英名如同天上的星星一样闪耀。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历史人物的敬仰和对孝道的赞扬。曹娥是东汉时期的一位孝女,她的父辈因溺水丧命,她昼夜沿江号哭,最后投江自尽。这个故事被传颂为神话,并最终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因此,所住的村镇更名为曹娥镇,殉父之江被称为曹娥江,并建以寺庙慰其孝心。
‘读何使君夫子渡曹娥江哭父卷子书后’不仅体现了古人对道德规范的追求,同时也展示了他们对待亲情的态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