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作二首 其二

旌旗猎猎骑连连,异姓诸王入觐年。
莫以象犀充贡篚,圣人方讲旅獒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高适创作的五律诗。此诗以元旦为题,借节日景象,抒写自己的抱负与志向,并暗寓对时政的不满和感慨。全诗格调昂扬激奋,充满乐观豪迈之情,反映了高适“雄浑豁达”的诗风。

在创作背景上,《元旦作》是诗人在天宝十一载(752年)冬至日所作。当时,高适正担任淮南、蜀郡节度使,由于受到权臣李林甫排挤,被降职为侍御史。因此,他在新年之际,写下了这首诗来表达自己对国家大事的关注以及对时政的忧虑。《元旦作二首》共有两首,这是其中的第二首。

诗中开篇即点明时间:“元日”,即元旦。紧接着,诗人描绘了一幅壮丽的节日景象:清晨,东方刚刚破晓,一轮红日在冉冉升起,光芒四射。接着,诗人用“玉树”来比喻太阳,形象地展现了太阳的美丽。然而,这美好的景色并没有带给诗人欢乐的心情,相反,他感到有些失落。

诗人转而抒发自己的情感。他感叹道:“今我不乐无忧愁。”意思是说,现在他不快乐,心中充满了忧愁。这种忧郁的情绪源于他对时政的担忧。诗人在诗句中表达了对时政的不满和感慨。他认为,现在的朝廷政治昏暗,奸佞小人横行,百姓生活困苦不堪,国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而他却因为受到李林甫的排挤而被迫降职,这让他对时政更加忧心忡忡。

为了表达自己的忧国之思,诗人进一步描绘了元旦的景象:虽然新年已经到来,但天空中的云彩依然密布,仿佛预示着不祥之兆。这些云彩不仅遮蔽了阳光,也遮蔽了诗人心中的希望。他感到自己就像那被乌云笼罩的大地,无法看到光明的未来。

最后两句,诗人再次表达了对时政的担忧和忧虑:我担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啊!这里的“国”指的是大唐帝国,而“途”则指国家的命运。诗人通过这一设问,表达了自己对国家未来的关注和忧虑。同时,他也借此表达了自己对时政的不满和感慨。他认为,现在的朝廷政治黑暗腐朽,官员们只顾自己享乐,却忘记了国家的根本利益。这种腐败现象让诗人深感痛心疾首,并决心为国家的未来而奋斗。

这首诗通过对元旦景象的描绘和对时政的反思,展现了诗人高适的忧国之思。他的诗歌风格雄浑豁达,语言朴实自然,深受读者喜爱。而这首《元旦作》则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成为高适诗歌中的经典之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