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安娇女曲二首 其二

娇女初来礼佛牙,额头剪发尚垂髿。
从瞻白象能衔果,只问黄金好铸花。
游人指顾争相语,云是墙东刺史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龙安娇女曲二首 其二》是明代诗人毛奇龄创作的一首古诗,全文如下:左家娇女锁金绳,来拜龙安寺里僧。踏索误翻衔食雀,隔窗惊听扑纱蝇。欲登铃阁行还住,羞入珠龛唤不应。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娇美女子对寺庙中僧人的喜爱和敬畏之情。下面将从多个角度进行介绍:

  1. 诗词原文
    左家娇女锁金绳,来拜龙安寺里僧。踏索误翻衔食雀,隔窗惊听扑纱蝇。
    欲登铃阁行还住,羞入珠龛唤不应。

  2. 诗词鉴赏

  • 这首诗通过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让读者能够更直接地感受到诗人所描绘的场景以及人物心理活动。诗中的“娇女”形象生动,她对寺庙中的僧人充满了好奇和喜爱,这种情感在诗句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 诗中使用了多种意象和修辞手法,如“锁金绳”、“衔食雀”、“扑纱蝇”等,这些意象既富有画面感,又增添了诗歌的趣味性和可读性。同时,诗歌的语言优美,节奏明快,给人以美的享受。
  • 通过对这首诗的鉴赏,可以更好地理解明代文人的审美情趣和艺术追求。他们往往能够从日常生活中汲取灵感,将寻常景物转化为充满诗意的艺术表现。
  1. 诗词历史背景
  • 《龙安娇女曲二首 其二》创作于明代,这一时期的文人士大夫普遍关注民生疾苦,注重文学创作与社会现实的结合。毛奇龄作为明代诗人之一,其作品也反映了这一时代的文化风貌和社会风貌。
  • 在明代,社会风气开放,思想活跃,文人士大夫们不仅注重个人修养和文学创作,还积极参与政治改革和社会变革。这种精神在当时的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如《龙安娇女曲》中的“欲登铃阁行还住,羞入珠龛唤不应”,就表达了一种对于理想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社会的无奈。
  1. 诗词艺术特色
  • 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其丰富的意象和巧妙的构思上。诗人通过描绘一个娇女的形象,巧妙地表达了对寺庙中僧人的喜爱之情。这种表达方式既符合诗歌的表现手法,又具有很高的艺术感染力。
  • 在语言运用方面,诗人采用了简洁明快的语言风格,使得整首诗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传诵。同时,诗人还运用了许多生动的比喻和象征手法,使诗歌更加富有哲理性和艺术性。
  1. 诗词主题思想
  • 此诗的主题思想主要围绕“爱与美”展开。诗人通过对娇女形象的塑造,展现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喜爱和追求。同时,通过对寺庙环境的描绘以及对僧人的描写,诗人表达了对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的尊重和赞美。
  • 此外,此诗还蕴含着对现实社会的深刻思考。诗人通过对娇女形象的塑造和对寺庙环境的描绘,暗示了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可能会面临的困惑和挣扎。同时,通过对僧人形象的刻画和对其行为的描绘,诗人揭示了人们在面对现实社会时的不同态度和选择。
  1. 诗词影响评价
  • 此诗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具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它不仅是明代文人诗歌创作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典诗歌中描写爱情和宗教题材的优秀作品之一。《龙安娇女曲》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主题思想,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 在当代,此诗仍然被广泛研究和引用。许多学者和文艺工作者都对这首诗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认为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同时,此诗也被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成为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经典之作。

《龙安娇女曲二首 其二》是一首具有较高审美价值和历史价值的古代文学作品。它不仅展示了明代文人的审美情趣和艺术追求,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文化传统。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解读和欣赏,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和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