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阑每觉闲情在,病退仍嫌妄想频。
枉是杜门勤学道,云蓝小袖又任身。
自讼四首 其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自讼四首 其四”是明代末清初文学家汪琬创作的一首诗,表达了作者对自己言行的反思和对现实生活的感悟。
在这首诗中,汪琬通过描绘自己的内心感受和生活状态,反映出了他对人生、对自我行为的思考。这不仅是对个人精神世界的探索,也是对时代背景下人们普遍心态的一种反映。
诗中的“酒阑每觉闲情在,病退仍嫌妄想频”表达了作者在酒后感受到内心的宁静与闲适,但同时在生病期间又感到频繁的妄想。这反映了人在放松状态下的自我反省与在困境中的心理挣扎,体现了作者对自身精神状态的深刻洞察。
“枉是杜门勤学道,云蓝小袖又任身”这句话揭示了作者虽然勤于学习,但却未能完全消除心中的杂念。这可能意味着尽管外在的努力与修行看似充足,但内心的妄念与欲望仍旧影响着一个人的行为和决策。
“放翁自赞四首·其一”则从另一个角度展现了陆游对于物质与精神追求的辩证思考。其中提到“遗物以贵吾身,弃智以全吾真”,强调了物质财富不应超越精神追求的价值。这与汪琬诗中的感慨形成了呼应,都反映了人们在追求物质富足的同时,不应忽视心灵的充实和精神的独立。
“自讼四首 其四”不仅是汪琬个人情感和哲学思想的体现,也代表了明代晚期文人对于理想人格的追求与探索。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和思想动态,以及文学如何在历史进程中扮演着记录和反映社会文化面貌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