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雨自相城至四泾

极望承悠悠,炊烟逐水流。
凫鹥争喜雨,荷芰最宜秋。
绕岸修残坝,当门系小舟。
此中营卜筑,何啻似浮沤。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冒雨自相城至四泾》是明代诗人汪琬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情感体验,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下面将从多个角度进行介绍:

  1. 作者简介
  • 汪琬,字苕文,号钝翁,明末清初江南长洲人。他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并在科举考试中屡试不中。在多次失败后,他选择归隐田园,致力于文学创作。他的诗歌作品反映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独特理解。
  1. 诗歌原文
    极望承悠悠,炊烟逐水流。凫鹥争喜雨,荷芰最宜秋。绕岸修残坝,当门系小舟。此中营卜筑,何啻似桴沤。涉世嗟予老。

  2. 诗歌赏析

  • 意境深远:诗中的“极望”和“承悠悠”,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又广阔的画面,让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平和与宽广。同时,通过对炊烟、水波的描述,展现了自然界的和谐之美。
  • 情感真挚:诗人通过对自然界景物的观察,抒发了自己对生活的喜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特别是“凫鹥争喜雨,荷芰最宜秋”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以及对秋天的喜爱。
  • 哲理思考:诗中的“此中营卜筑”等句,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归宿的思考。他用“何啻似桴沤”来形容自己的隐居生活,暗示了这种生活方式的美好和宁静,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于世俗繁华的超然态度。
  1. 诗歌背景
  • 《冒雨自相城至四泾》这首诗创作于汪琬辞官归隐之后。当时的政治环境复杂多变,而汪琬选择远离权力中心,寻找一种更为简单的生活方式。他在诗中写道:“此中营卜筑,何啻似桴沤”,这里的“桴”指的是船,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于隐居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汪琬的《冒雨自相城至四泾》不仅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观的诗歌,更是一部蕴含着深刻哲理和丰富情感的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赏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他们的精神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