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竹怨

二妃昔追帝,南奔湘水间。
有泪寄湘竹,至今湘竹斑。
云深九疑庙,日落苍梧山。
馀恨在江水,滔滔去不还。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斑竹怨》是清代诗人李淑媛创作的一首古诗。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的内容、背景和艺术特色。

  1. 作者简介:李淑媛,自号玉峰主人,朝鲜人,为承旨学士赵瑗之副室,后遭倭乱不幸身亡。其作品《斑竹怨》表达了对逝去爱情的缅怀与对国家动荡时期的悲悯。

  2. 诗词原文:二妃昔追帝,南奔湘水间。有泪寄湘竹,至今湘竹斑。云深九疑庙,日落苍梧山。馀恨在江水,滔滔去不还。

  3. 诗词赏析:《斑竹怨》描绘了两个妻子追随已逝的帝王向南逃至湘江的场景。她们带着泪水将相思之情寄予湘竹,而时间流转使得湘竹斑驳。诗句中蕴含了一种哀伤的情感,以及对故国的无限眷恋和对过往岁月的无尽感慨。

  4. 历史事件:据诗中的“云深九疑庙,日落苍梧山”,可以联想到历史上的大动乱时期——明朝末期,当时中国正处于多事之秋。这首诗或许也反映了作者对于那个时代动荡不安的社会背景的感受与思考。

  5. 文化价值:《斑竹怨》不仅仅是一首悼亡诗,它也是研究清代诗歌、女性文学及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情感表达的重要文献。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清代文人的情感世界和文化心态。

《斑竹怨》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情感内涵,展现了清代诗歌的魅力,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