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妃昔追帝,南奔湘水间。
有泪寄湘竹,至今湘竹斑。
云深九疑庙,日落苍梧山。
馀恨在江水,滔滔去不还。
【诗句注释】
斑竹怨:用《楚辞·招隐士》中“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之句意。王孙,即湘夫人,相传舜帝死后化为湘水之神,二妃娥皇、女英亦从其游。
二妃昔追帝(二妃):二妃,指湘夫人与湘君。
南奔湘水间:指二妃被迫离开帝都,南渡洞庭,去往湘江一带。
有泪寄湘竹,至今湘竹斑:二妃曾把泪水滴在湘竹上,如今湘竹因泪水而变得斑斑点点。
云深九疑庙,日落苍梧山:指舜帝在九嶷山的庙宇与在苍梧山的陵墓。
馀恨在江水,滔滔去不还:二妃对舜帝的思念之情,如同江水一样永远流不尽,无法回到故乡。
【译文】
二妃曾经追随帝王南逃,
在湘江之间辗转逃亡。
她们将泪水洒在湘竹上,
如今这些湘竹已经斑斑点点。
舜帝在九嶷山的庙宇和墓地,
二妃的遗恨如江水般永无尽头。
【赏析】
此诗写二妃对舜帝的怀念,抒发了二妃对故国的哀思。全诗以“斑竹”为线索,借景抒情,寓情于景。首句“二妃昔追帝”,就已暗示着作者要表达的是二妃对舜帝的忠贞爱情。第二句“南奔湘水间”,就进一步揭示了这种忠贞的爱情所酿成的悲剧。第三句“有泪寄湘竹”,是二妃的真情流露。第四句“至今湘竹斑”,是说二妃相思成疾,以致湘竹也为之变色。第五句“云深九疑庙”,是说舜帝在九疑山的庙宇;第六句“日落苍梧山”,是说舜帝在苍梧山的陵墓。最后两句“馀恨在江水,滔滔去不还”,是说舜帝虽然已经去世,但是二妃对他的眷恋之情却永远不会断绝,就像滚滚的江水永远不会回流一样。这首诗运用了大量的比兴手法,如“云深九疑庙”“日落苍梧山”,都是以景物来比喻人的感情。另外,此诗还采用了直抒胸臆的方法,如“有泪寄湘竹”“余恨在江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