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得天寒有鹤守梅花

空林皓魄澹春姿,冷艳偏宜瘦翮支。
素手不须寻翠羽,霜衣正似啄瑶池。
光翻傍水浑难辨,影乱临风只对垂。
清唳九皋声自远,休将玉笛更横吹。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赋得天寒有鹤守梅花》是一首描绘自然景物、表达作者情感的七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及其艺术特色如下:

  1. 创作背景:朱鹤龄,字长孺,号愚庵,明末清初江南吴江人。他弃科举后,学问长于说经。朱鹤龄的诗歌创作多与当时名流相往来,其作品深得一时名流切磋之益。在清朝入主中原后,朱鹤龄曾与徐乾学等人相酬答。

  2. 主题内容:这首诗的主题是对自然界中梅竹和鹤的形象描绘,通过描写梅花和鹤在天寒中的坚守,表达了诗人对坚韧不拔精神的赞美。诗中的梅花象征着顽强的生命力,而鹤则代表了高洁的品质和长寿的象征。

  3. 艺术特色:《赋得天寒有鹤守梅花》在艺术上采用了简洁而富有象征意义的手法。通过对梅花、鹤等自然元素的描绘,诗人成功地传达了冬天的景象以及其中蕴含的哲理。此外,这首诗的语言精炼、意境深远,能够引发读者对生命价值和自然美的深思。

  4. 文化价值:《赋得天寒有鹤守梅花》不仅作为诗歌本身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其所体现的文化内涵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

  5. 现实意义:这首诗反映了古人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崇高理想,对现代人仍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鼓励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有如梅花般坚强不屈的精神。

《赋得天寒有鹤守梅花》是一首充满哲理和诗意的作品。通过对梅花和鹤的生动描绘,诗人传达了坚韧不拔、高洁长寿的美德,并以此激励人们在生活中积极向上。这首诗不仅展现了古代文人的审美情趣和艺术追求,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