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林皓魄澹春姿,冷艳偏宜瘦翮支。
素手不须寻翠羽,霜衣正似啄瑶池。
光翻傍水浑难辨,影乱临风只对垂。
清唳九皋声自远,休将玉笛更横吹。

赋得天寒有鹤守梅花

空林皓魄澹春姿,冷艳偏宜瘦翮支。

素手不须寻翠羽,霜衣正似啄瑶池。

光翻傍水浑难辨,影乱临风只对垂。

清唳九皋声自远,休将玉笛更横吹。

注释:

①赋得天寒有鹤守梅花:即景生情,以梅花为题作诗。“赋得”是唐代科举考试的一种体裁,即“赋得体”。此诗应是作者在天寒时节所作的咏物诗,以梅花为题。

②空林皓魄澹春姿:月光皎洁的夜晚,空荡的树林中显得格外宁静。皓魄指的是明亮的月光,这里用来表现月亮的清澈明亮。澹春姿是指春天的景色虽然美丽但在这里被月光掩盖了,所以显得有些淡雅。

③冷艳偏宜瘦翮支:梅花因为其颜色和香气都较为清淡,所以很适合在寒冷的天气里绽放。瘦翮(hé)指瘦弱的鸟翼,这里用来形容梅花枝干纤细而坚韧。

④素手不须寻翠羽:意思是说,即使不用寻找翠绿的羽毛来装饰,梅花也能展现出它独特的美丽。素手指的是白色,比喻梅花的颜色纯洁无暇;翠羽则是翠绿色的羽毛,通常用于鸟类的装饰,这里用来形容梅花无需繁复装饰也能美轮美奂。

⑤霜衣正似啄瑶池:霜衣是指因霜冻而变得白色的衣裳,这里用来比喻梅花在霜雪之中依然保持着洁白无瑕的外观。瑶池是古代神话中的仙境,常用来形容美好的地方。这里用来比喻梅花在严寒中依然傲立不倒的姿态。

⑥光翻傍水浑难辨:光翻指的是阳光反射在水面上的景象,这里的光线在水波中闪烁,使得梅花的影子难以辨认。傍水则是指靠近水边,暗示了梅花生长在溪流旁或湖畔。

⑦影乱临风只对垂:影子随着风的吹动而散乱,仿佛只有枝条下垂的姿态。这里的“影乱”和“临风”都形容梅花随风摇曳的样子。

⑧清唳九皋声自远:清唳指的是清脆悦耳的叫声,这里用来形容梅花在寒冷环境中发出的响声清晰可闻。九皋是古代传说中的神仙居住之地,这里用来比喻梅花生长的高远之地。声自远则是指这种声音传得很远。

⑨休将玉笛更横吹:不要拿着玉笛去吹奏梅花,因为梅花的声音已经足够悦耳了。这里的“玉笛”指的是精美的笛子,常用于音乐演奏,而“横吹”则是指横着吹奏乐器。

赏析:

这首咏物诗描绘了一幅冬日中梅花独自绽放的美丽景象。诗人通过细腻的观察和形象的比喻,将梅花的特质与自然景观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首句“空林皓魄澹春姿”,直接点出时间背景是在月夜,空荡的树林中弥漫着淡淡的寒意和静谧的氛围。月光如水般洒落,照亮了整个林间,使得原本就清冷的气氛更加浓郁。这一句通过对环境的描绘,为后文的梅花增添了一种超凡脱俗的气质。

次句“冷艳偏宜瘦翮支”,进一步突出了梅花的冷艳之美。诗人用“瘦翮支”来形容梅花枝干的纤细而坚韧,就像鸟儿的瘦弱的翅膀一样承受着寒风的考验。这一比喻不仅形象地描绘了梅花的形态,更赋予了它一种不畏艰难、独立自主的精神内涵。

第三句“素手不须寻翠羽”,则是说即使是素白的手也不用去寻找翠绿的羽毛来装饰梅花,因为梅花本身就有着纯洁无暇的美。这里的“素手”和“翠羽”都是用来形容梅花颜色和质感的词汇,而“不须寻”则传达了一种自信和从容的态度。

第四句“霜衣正似啄瑶池”中,“霜衣”象征着梅花在寒冷中依然保持的洁白无瑕,而“啄瑶池”则暗示了梅花在寒风中的挺拔姿态,如同仙女下凡一般美丽动人。这里的比喻既富有诗意又充满了浪漫色彩。

接下来的几句则转向了视觉和听觉的描述。第五句“光翻傍水浑难辨”描绘了阳光反射在水面上的景象,使得原本清晰的梅影变得难以辨认。而第六句“影乱临风只对垂”则进一步展现了梅花随风摇曳的姿态,仿佛只有枝条下垂的模样。这些描述不仅丰富了画面感,也让人感受到了梅花坚韧不屈的精神风貌。

最后两句“清唳九皋声自远”与“休将玉笛更横吹”则表达了诗人对于梅花独特韵味的赞美之情。他建议不要再用乐器去模仿梅花的声音了,因为那清脆悠扬的鸣叫已经足够悦耳动听了。这两句既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之心,也展示了他对梅花独特魅力的深深赞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