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陈赓明

十年倾倒未通邮,欲寄蘋花隔远洲。
书著幽求惭土木,名腾洛诵仰曹刘。
清流尽入平舆论,佚简还从石户搜。
自笑越人憔悴甚,何应得上鄂君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赠陈赓明》是一首明末清初诗人朱鹤龄创作的七言律诗。以下是对该文学作品的介绍:

  1. 作者朱鹤龄
  • 生平背景:朱鹤龄,字长孺,号愚庵,江南吴江人。他在明末入清后不再参与科举,而是投身于学问的研究,与多位著名文人如钱谦益、吴伟业、朱彝尊、毛奇龄、万斯同等都有交往。他不仅在文学上有造诣,还深得一时名流的切磋之益。
  • 文学成就:朱鹤龄在诗歌创作上也有很高的成就,他的作品多反映个人情感以及对时代的思考。他的诗歌语言精炼,情感真挚,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1. 作品主题
  • 表达对故土的眷恋:诗中“十年倾倒未通邮”表达了诗人长期未能与家乡取得联系的遗憾和孤独感。这种对故乡的深深思念,是许多文人墨客共有的情感体验。
  • 抒发壮志未酬的感慨:“书著幽求惭土木”,这里可能表达了诗人虽怀有高远抱负和理想,但现实中种种限制使他感到无力,只能以谦虚的态度自诩,反映了当时文人面对现实时的心态。
  1. 艺术特色
  • 严谨的结构:整首诗采用了七言律诗的格式,每句七个字,共四联,体现了严格的音韵和对仗,展现了诗人精湛的诗歌技艺。
  • 深情的语言:通过简洁而富有力度的语言,诗人成功地传达了他对故国的深情和对友人的感激之情。这种语言的选择充分体现了其文学素养和审美眼光。
  1. 社会影响
  • 历史地位:尽管在现代可能不如某些其他诗歌广为人知,但在文学史上,朱鹤龄的这部作品仍然占有一席之地。《赠陈赓明》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内涵,成为了研究明末清初时期文人心态的重要文献之一。
  1. 后世评价
  • 学者的评价:许多现代学者认为,《赠陈赓明》不仅是朱鹤龄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他那个时代文人共同遭遇的真实写照。这种对于时代和个人的深刻反思,使其成为了解那个时代的重要窗口。
  • 读者的反应:虽然这首诗在当代可能没有太多的影响力,但其在文学史上的意义重大。它提醒我们,每一个时代的结束都是新的时代开始的前奏,每个时代的文化都是对未来的一种期许和准备。

朱鹤龄的这首诗不仅仅是简单的抒情之作,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时代反思的体现。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时代的文人如何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个人命运的思考。

《赠陈赓明》不仅是一部具有文学价值的作品,更是一本反映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和文化变迁的书。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人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那个时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