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区天目来,厥势何荡汨。
七十二溪注,涛澜骇溟渤。
包山有灵威,精怪时出没。
松江承下流,襟带控吴越。
往往异材生,山水争磨戛。
元季陶谢名,铁崖度津筏。
西村交巨公,文场建干瞂。
承父与羡长,才气嘉隆杰。
浩瀚千万言,公卿皆折节。
达者推周顾,锤炼功微乏。
此外遂寥寥,菁英疑欲歇。
木公有俊声,中道俄夭折。
沈生工西昆,徐史耽幽寂。
偏长颇自矜,大山一丘垤。
世变逾三纪,风雅未销灭。
汉槎万夫秉,瑰丽才突兀。
高笑睨人寰,尔曹瓮中蠛。
忽罹缯缴惊,边沙坐囚绁。
骥去天闲空,嘶鸣但凡骨。
块独寡朋俦,支离守穷迹。
鸟声散晨暄,花影摇夕月。
诗成无共酬,酒熟惟孤啜。
露榭风棂间,谁来成主客。
自谓长寂寥,意气无开斥。
见君岸帻过,顿觉牢愁豁。
谈笑风云生,开诚吐肝鬲。
新诗更起予,一往才奔轶。
采撷富青箱,何啻千鸡蹠。
如观广陵潮,万两车轰轕。
如张洞庭乐,百神听呵喝。
君系本韭溪,皇初盛门阀。
至今瓞瓝垂,古木繁由蘖。
诸父负时名,交籍满江浙。
尊公起巍科,一官弃飘瞥。
君曩随宦游,历览凌穷发。
贮奇怀抱开,揽笔恣超忽。
嗤彼啖名徒,未尝走干谒。
钝翁惊见之,嗟赏口不辍。
他人有是非,落落非所屑。
顾独穷巷临,赠笺屡摇襞。
鄙人学殖荒,门户尤单子。
黾勉述作涂,时辈动排讦。
愧如铅刀钝,朽株安可切。
中岁弃儒冠,时事遭崩坼。
兴感少陵诗,崆峒扈羁靮。
笺解遂云多,正义颇昭晰。
因及玉溪生,艳章示准的。
本原出风骚,非为使事僻。
呜呼册府繁,浩浩烟海积。
六经定圣人,苞举群言液。
奈何众说淆,几使微文溺。
末学不自量,妄意加剖析。
诗申小序古,非与考亭敌。
书掇二孔义,止埤九峰缺。
春秋辨凡例,诸传敢搪探。
矻矻廿年馀,钞撮穷日夕。
清羸遂不支,筋力空疲苶。
耳如许丞聋,目似张籍瞎。
尚希探易理,象数渺难说。
近服来瞿唐,馀子多会稡。
戴记陋陈氏,东发钞颇覈。
卫湜罗群义,蕞
答赠吴慎思七十韵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答赠吴慎思七十韵》是明代诗人朱鹤龄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这首诗作不仅在文学价值上有着重要地位,同时它所蕴含的历史与文化信息,也为后世的研究和赏析提供了丰富素材。以下是具体介绍:
- 作者简介与创作背景
- 朱鹤龄的生平不详,但根据诗中提及的元代陶、谢名,以及“铁崖度津筏”等线索推断,其生活在元末明初,一个动荡的时代背景下。
- 诗中的具区天目,指的是浙江省的天目山地区,具有丰富的地理和文化内涵。天目山位于浙江西部,自古以来便以其秀丽的自然景观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著称。
- 诗歌内容解析
- 自然景观描写:诗中对具区天目山进行了生动的描绘,如“七十二溪注,涛澜骇溟渤”,形象地展示了该地的河流众多、水流湍急的特点,体现了古代诗人对自然界的深刻观察与细腻表达。
- 人文地理特征:诗中还提到了包括包山在内的多个地名,这些地方不仅是地理实体,更是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载体。例如,包山被视为灵威所在,显示出古人对山岳崇拜的文化现象。
- 社会环境反映:通过描写异材生,山水争磨戛的景象,反映了当时社会环境中个体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紧张关系及其对社会环境的复杂反应,也间接揭示了当时的社会状况。
- 历史文化意义
- 地域文化标识:天目山作为具区天目的一部分,在历史上一直是文人墨客游历和创作的热点区域之一。诗人在此吟咏,不仅记录了自身的游历体验,同时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 元末社会状况体现:《答赠吴慎思七十韵》通过对元末社会的反映和批判,展示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生活状态。这种直接而深刻的社会评论,使其成为研究元末历史的珍贵文献。
- 文人交往与交流:诗中多次提到与友人的交流和互动,显示了文人之间相互学习、讨论诗文的情景。这也反映了当时文人群体的生活状态和精神追求。
- 艺术特点分析
- 意象运用:诗人善于运用自然意象来抒发情感和表达思想。诗中的意象如天目山、具区等,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用以传达特定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色彩。
- 语言风格:整首诗的语言简洁明了,却不失深意。诗人通过精炼的语言表达了复杂的情感和深邃的思想,展现了较高的文学造诣。
- 结构布局:从整体上看,诗的结构层次分明,前后呼应,既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又折射出其内心的情感波动和社会责任感。这样的结构布局使得诗歌内容丰富且富有张力。
《答赠吴慎思七十韵》作为一首明代的七言古诗,不仅在文学上有很高的成就,而且在历史学和文化研究领域也占有一席之地。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学习和鉴赏,可以更全面地理解明代的文化背景和诗人的创作风格,进而提升个人的文学修养和审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