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路难 其十四

今我思出门,图作雒阳贾,东游陈郑北齐鲁。
白璧一双交王公,明珠十斛买歌舞。
关中轺车方算缗,高艑峨峨下荆楚。
道阻淮南兵,货折河东估。
朝为猗顿暮黔娄,乞食吹箫还故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行路难 其十四》是南朝宋的鲍照所作,共有十八首。以下是对这首诗的介绍:

  1. 作品简介与创作背景
  • 作者介绍:南朝宋时期,鲍照作为著名文人和诗人,以其才华横溢而著称。其诗作多反映时代风貌和社会现实,表达了对社会动荡和个人命运的关注。
  • 诗歌形式:此诗属于《拟行路难》系列,共包含十八首,每首都围绕出征士兵的心路历程和情感变化展开。
  • 创作背景:在战乱频繁的年代背景下,许多士兵因战争失去了家园和亲人,而鲍照通过这些作品,深刻描绘了这一群体的内心世界,以及他们在社会大潮中的无助感。
  1. 内容概述与主题分析
  • 主要内容:在这首诗中,一个曾经身经百战的老兵形象鲜明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他经历了战场的生死考验,目睹了战争的残酷与无情,但最终未能回到家乡,反而成为了战争的受害者。
  • 主题探讨:通过对老兵经历的叙述,鲍照不仅展示了战争给个人带来的灾难,也批判了那个时代社会的不公。他的诗反映了一种深刻的人文关怀,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 情感表达:诗中老兵的情绪从一开始的豪迈到后来的无奈和悲伤,再到最后的愤懑与抗议,形成了强烈的感情色彩。这种情绪的转变体现了诗人对生命无常和社会现实的深刻感悟与同情。
  1. 艺术特色与社会意义
  • 艺术手法:鲍照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夸张手法,将老兵的经历具象化,使得诗歌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情感共鸣。同时,他还善于运用对比,将个人的遭遇与社会的大环境进行对照,加深了作品的思想性和深度。
  • 社会评价:《行路难二十篇并序·其十四》不仅是文学上的佳作,也是历史上的见证。它的创作不仅记录了历史事件,也为后人提供了了解当时社会风貌的窗口。此外,该诗还反映了文人对于时局的忧虑和对未来的希望。

《行路难 其十四》不仅是鲍照文学成就的体现,也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艺术佳作。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鉴赏,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古代文人的情感世界和他们所处时代的社会状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