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疾峰腰寺,欹危脚步劳。
松声侵殿冷,花势拥楼高。
薄俗诗书贱,空山将吏豪。
不堪从置酒,白发自萧骚。
翠峰寺遇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翠峰寺遇友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作品。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春,当时白居易正在浙江湖州任司马。他因病卧病在翠峰寺中,诗中描写了他在病榻上倚靠危墙而行走,听到松树的声音渗透进寺庙,看到花势高耸如同楼阁。同时,表达了自己对于世俗轻视诗书、空山中的将吏豪强态度的看法,以及对无法设酒招待朋友的无奈之情。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作者介绍: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著名诗人,有“诗王”之誉。他的诗歌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尤擅长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其作品以真实反映社会现状、关心民生疾苦著称,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创作背景:白居易在唐宪宗元和年间担任杭州刺史,期间因劳累成疾。由于疾病缠身,他只能卧病在翠峰寺中养病。这段时间内,他在寺中与友人相遇,并写下了《翠峰寺遇友》这首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所见所感。
诗歌原文:
卧疾峰腰寺,欹危脚步劳。
松声侵殿冷,花势拥楼高。
薄俗诗书贱,空山将吏豪。
不堪从置酒,白发自萧骚。诗中意象:诗中描绘了翠峰寺的自然环境和佛教氛围,通过“卧疾”,“欹危”,以及“松声”、“花势”等词汇传达出一种静谧而又孤寂的意境。同时,诗人也表达了对世俗的不满和批判,以及对友人不能设酒款待的遗憾。
《翠峰寺遇友》是白居易在病榻上偶遇友人时所作。这首诗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文人的生活状态,同时也展现了作者对友情和生活的深刻感悟。对于现代读者来说,它不仅是了解唐代文人生活的重要资料,更是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一个重要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