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并况,惟予有慕,爰熙紫坛,思求厥路。
恭承禋祀,缊豫为纷,黼绣周张,承神至尊。
千童罗舞成八溢,合好效欢虞泰一。
九歌毕奏斐然殊,鸣琴竽瑟会轩朱。
璆磬金鼓,灵其有喜,百官济济,各敬厥事。
盛牲实俎进闻膏,神奄留,临须摇。
长丽前掞光耀明,寒暑不忒况皇章。
展诗应律鋗玉鸣,函宫吐角激徵清。
发梁扬羽申以商,造兹新音永久长。
声气远条凤鸟翔,神夕奄虞盖孔享。
天地
译文
希望天地的神灵都赐福,因为皇帝敬慕他们。皇帝兴建了紫色的坛宇作为专门祭神的场所,想找寻与神相通的办法。皇帝专心一意、恭敬地继承前代祭祀天地的重任,使神灵和乐。把刺绣品画成黑白相间的斧形图案,遍挂于祭坛之上,用隆重的仪式来承奉至尊的神灵。把六十四个童子排成八行八列跳舞以娱乐天神太一。音乐一起响起,琴、竽、瑟、美玉做成的磬和金鼓并陈杂奏,希望神灵能够得到娱乐,百官济济,都恭敬地向神灵祭祀。他们恭敬地献上丰盛的牺牲和供品,又焚烧香草和动物脂油以请神下降受享。神留下受享,虽然历时很久,但从天上看来,那只是片刻。只见神鸟在前面发出光芒,神赏赐皇帝以寒暑准时不失,阴阳和顺,以彰显君主的德行。朗诵的诗歌合于音律发出玉器般的鸣声,音乐中具备了五个音阶——宫、商、角、徵、羽。这美妙的音声达到远处,使凤鸟飞翔,神灵久留足以享用这些祭祀。
介绍
《天地》是庄子创作的一篇哲学散文,体现了道家思想的核心理念。该作品以“天地”为引子,深入探讨了自然法则与社会伦理的关系,以及个体与宇宙之间的相互作用。《庄子·外篇·天地》不仅是一篇文学作品,更是一本哲学著作,它通过对天地万物的观察和思考,提出了一系列深刻的见解。
《天地》中对“天人合一”的论述,展现了庄子哲学中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庄子认为,天地虽然浩大无边,但其治理方式却是均匀一致;万物虽然繁多,但它们的治理方法也是一视同仁。这种观点强调了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应当顺应自然规律,追求一种无为而治的状态。通过这一哲学观点,庄子传达了一种对自然的尊重和保护意识,以及对和谐社会的追求。
《天地》中的“玄古之君天下”,庄子提倡的“无为而治”,是一种以德为本的政治理念。他认为,真正的统治者应该源于道德修养,而不是依靠权力或强制手段。通过“以道观言而天下之君正”,庄子强调了领导者应具备的道德品质及其对社会的正面影响。这一理念对于后世的社会治理和个人修养有着深刻的启示意义。
《天地》中还提到了“以道观分”的概念,即在社会结构中,君主的角色应当明确,君臣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应当清晰。通过“以道观能”的方式,可以确保官员的职能得到充分发挥,从而提高国家治理的效率。这些观点对于理解社会秩序的形成和维持具有重要意义。
《天地》中蕴含的哲学思想和文化价值,对于现代人来说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例如,庄子提出的“生死、天地、修身、君子、劝学”等核心概念,不仅反映了他对人生的深刻洞察,也提供了一种生活方式和处世原则。王蒙在新时代背景下解读传统文化,强调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联系,鼓励人们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天地》作为一部充满哲理的文学作品,不仅在文学上具有重要地位,更在哲学和文化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通过对天地万物的深刻洞察,提出了一系列关于自然、社会和个人修养的重要观点,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理解和应对世界的智慧和方法。
注解
况:赏赐。
予:皇帝自称。
爰熙:爰,发语词。熙,兴建。
厥路:这里指与神相通的路。
禋祀(yīn sì):专心一意地祭祀天地。
缊:阴阳和同相互辅助的样子。
黼(fǔ)绣:黑白相间,画成斧形的刺绣品。
八溢:即“八佾”。古代天子祭神和祖先,用八行八列共六十四人来表演舞蹈。
泰一:又叫太一,是天神中的至尊者。⑩轩朱:两个人名。轩是皇帝轩辕。朱指朱襄氏。璆磬(qiú qìnɡ):指用美玉做的磬。璆,美玉。盛牲:指献上丰盛的牺牲和供品,又焚烧香草和动物脂油以请神下降受享。奄留:通“淹留”,停留的意思。长丽:传说中的一种神鸟。不忒:不出差错。鋗(xuān):鸣玉声。发梁:指声音好听,歌声绕梁。条:到,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