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叙

《离骚经》者,屈原之所作也。屈原与楚同姓,仕于怀王,为三闾大夫。三闾之职,掌王族三姓,曰昭、屈、景。屈原序其谱属,率其贤良,以厉国士。入则与王图议政事,决定嫌疑;出则监察群下,应对诸侯。谋行职修,王甚珍之。同列大夫上官、靳尚妒害其能,共谮毁之。王乃疏屈原。屈原执履忠贞,而被谗邪,忧心烦乱,不知所愬,乃作《离骚经》。离,别也。骚,愁也。经,径也。言己放逐离别,中心愁思,犹依道径,以风谏君也。故上述唐、虞、三后之制,下序桀、纣王、羿、浇之败,冀君觉悟,反于正道而还己也。是时,秦昭王使张仪谲诈怀王,令绝齐交;又使诱楚,请与与具会武关,遂胁与具归,拘留不遣,卒客死于秦。其子襄王复用谗言,迁屈原于江南。屈原放在草野,复作《九章》,援天引圣,以自证明,终不见省。不忍以清白久居浊世,遂赴汨渊自沉而死。
《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谕,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其词温而雅,其义皎而朗。凡百君子莫不慕其清高,嘉其文采,哀其不遇,而愍其志焉。
昔者孔子,叡圣明哲,天生不群,定经术,删诗书,正礼乐,制作春秋,以为后王法。门人三千,罔不昭达。临终之日,则大义乖而微言绝。其后周室衰微,战国并争,道德陵迟,谲诈萌生。于是杨、墨、邹、孟、孙、韩之徒,各以所知着造传记,或以述古,或以明世。而屈原履忠被谮,忧悲愁思,独依诗人之义而作《离骚》,上以讽谏,下以自慰。遭时暗乱,不见省纳,不胜愤懑,遂复作《九歌》以下凡二十五篇。楚人高其行义,玮其文采,以相教传。至于孝武帝,恢廓道训,使淮南王安作《离骚经章句》,则大义粲然。后世雄俊,莫不瞻慕,舒肆妙虑,缵述其词。逮至刘向,典校经书,分为十六卷。孝章即位,深弘道艺,而班固、贾逵复以所见改易前疑,各作《离骚经章句》。其余十五卷,阙而不说。又以壮为状,义多乖异,事不要括。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离骚》是屈原创作的长篇抒情诗歌,而非”离骚叙”。它被誉为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第一次出现的长篇作品,具有重要的文学史地位。下面将详细介绍《离骚》的创作背景、内容特点及其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的重要地位:

  1. 创作背景:《离骚》是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浪漫主义诗歌之一。据史书记载,屈原在遭逢国难和个人悲剧之后,深感政治腐败和民众疾苦,于是通过自己的诗歌抒发情感,表达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政治改革的愿望。

  2. 内容特点:全诗以“离骚”为名,借自传说中楚国的一位神女,寓意诗人与外界的隔绝和内心的挣扎。作品通过花草、禽兽等自然元素以及瑰奇神秘的“求女”神境,展示了诗人复杂的情感世界和丰富的想象力。诗中不仅反映了屈原的政治理念,还表达了他对个人命运的感慨以及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作品中充满了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和个人理想的坚持,同时也流露出对现实不公的不满和反抗的情绪。

  3. 重要地位:在《离骚》中,屈原提出了一系列深刻的思想,如对天命论的批判,对贤能政治的主张,以及与邪恶势力斗争的决心。这些思想和观点对于后世的文学创作和思想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在后来的中国文学史上,《离骚》被视为一部心灵史诗,记录了一位伟大诗人对理想国的追求与失落,对自我价值的坚守与迷茫。它的艺术成就和深邃的思想使其成为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4. 影响及评价:《离骚》不仅因其精湛的艺术表现而备受推崇,还因其深刻的思想内容而受到学者们的深入研究。在现代,学者们普遍认为《离骚》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杰作,其影响力远远超出了文学领域,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部分。通过对《离骚》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典文化的精神内核及其在历史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5. 现代应用:在当代,《离骚》仍被广泛阅读和研究,不仅在文学界,也在哲学、历史和文化研究等多个领域中占有一席之地。许多大学课程也将《离骚》作为必读文献,以此来探讨屈原的思想和作品的魅力。此外,《离骚》也被改编为多种艺术形式,包括戏剧、电影、电视剧和音乐作品,以不同的方式重新诠释这一经典之作。

《离骚》不仅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经典之一。它以其深沉的思想内涵和精湛的艺术表现,展现了诗人的情感世界和理想追求。通过对《离骚》的研究和欣赏,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也能够感受到文学艺术的独特魅力。《离骚》的影响力跨越了时间的界限,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去探索和思考人生的真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