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太阴中风,四肢烦疼,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
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
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太阴当发身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去故也。
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
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
伤寒论 ·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
《伤寒论》是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的一部中医经典著作,主要记载了治疗各种疾病的方法和经验。其中,“辨太阴病脉证并治”这一章节详细描述了“太阴病”的诊断方法、病因以及相应的治疗方法。
在古代医学中,”太阴病”通常指的是由于脾胃虚弱或寒邪侵袭导致的病症,如呕吐、腹泻等症状。张仲景在此章中总结了许多有效的治疗原则和方剂,旨在帮助医生准确地判断病情并采取合适的疗法来缓解患者的症状。
《伤寒论》是中医典籍中的重要部分之一,它不仅在当时具有很高的医学价值,在后世的中医药学研究和发展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通过“辨太阴病脉证并治”,我们可以看到古代医家对疾病诊断和治疗的一系列科学方法和技术。这些知识对于现代医生理解和应用传统中医理论仍然有着重要参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