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 · 辨可吐

大法,春宜吐。
凡用吐汤,中病即止,不必尽剂也。
病胸上诸实,胸中郁郁而痛,不能食,欲使人按之,而反有涎唾,下利日十余行,其脉反迟,寸口脉微滑,此可吐之,吐之,利则止。
宿食,在上脘者,当吐之。
病人手足厥冷,脉乍结,以客气在胸中;心下满而烦,欲食不能食者,病在胸中,当吐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伤寒论》是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的一部中医经典著作,主要记载了治疗疾病的方法和原则,包括辨证施治、用药配伍等。其中,“伤寒”是指由外感风邪引起的病证。“伤寒论”的“可吐”,指的是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使用药物来促使呕吐以达到泻下或清除体内积滞的目的。

根据《伤寒论》的记载,在特定的情况下,如热实腹满、里急后重等症,可以通过服用一些具有消导作用的药物(如大黄)来促进呕吐。这些药物能够帮助排出体内的湿邪和浊气,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伤寒论》是古代医学著作,其中的部分内容可能与现代医学有所不同,因此在使用时需要结合现代医疗知识进行理解和应用。如果你有具体的病症或疑问,请咨询专业的医生以获得准确的诊断和建议。<|endoftext|>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