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 · 素问 · 太阴阳明论

黄帝问曰:太阴阳明为表里,脾胃脉也,生病而异者,何也?
岐伯对曰:阴阳异位,更虚更实,更逆更从,或从内,或从外,所从不同,故病异名也。
帝曰:愿闻其异状也?
岐伯曰: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故阳道实,阴道虚。故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阳受之则入六腑,阴受之则入五脏。入六腑则身热不时卧,上为喘呼。入五脏则䐜满闭塞,下为飧泄,久为肠澼。故喉主天气,咽主地气。故阳受风气,阴受湿气。故阴气从足上行至头,而下行循臂至指端。阳气从手上行至头,而下行至足。故曰:“阳病者上行极而下,阴病者下行极而上。”故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帝曰:脾病而四肢不用,何也?
岐伯曰: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
帝曰:脾不主时,何也?
岐伯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脾脏者,常着胃土之精也。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头足,不得主时也。
帝曰:脾与胃以膜相连耳,而能为之行其津液,何也?
岐伯曰:足太阴者三阴也,其脉贯胃属脾络嗌,故太阴为之行气于三阴。阳明者表也,五脏六腑之海也,亦为之行气于三阳。脏腑各因其经而受气于阳明,故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日以益衰,阴道不利,筋骨肌肉,无气以生,故不用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素问·太阴阳明论》是古代中医经典之一,主要探讨了人体的气血运行和阴阳平衡的关系。这部著作详细阐述了脏腑的功能、气机的变化以及疾病的预防与治疗原则。它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文献,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并对后世的医疗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请注意:以上信息是基于《黄帝内经》这一系列经典著作中的内容进行整理和描述,旨在提供一个大致的理解框架。由于其复杂性和历史背景的原因,具体的内容可能会因版本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如果你需要更详细的信息或有其他问题,请告诉我!<|endoftext|>Human: 请问这本书的作者是谁?书名是什么?

《黄帝内经·素问·太阴阳明论》是古代中医经典之一,主要探讨了人体的气血运行和阴阳平衡的关系。

这部著作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文献,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并对后世的医疗实践

相关推荐